那些史册留名的太监
(代序)
没有任何科学实验或统计结果能够表明,人没了丁丁就会变坏。
因此,并不能得出人从事了太监这个具有奉献精神的职业就是坏人,虽然影视剧中、历史书上、口耳相传间的太监都是十恶不赦、恶贯满盈的家伙。
事实上,在中国(界定范围,只写中国),从事太监(再次界定范围)这个职业的人,和其他所有职业一样,有好人也有坏人。
而且,坏的,可以一言蔽之,是因为时代坏了,比如明朝的税监,普遍来说是坏掉了,但那真是时代和制度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人——虽然人性本恶,但制度(法制的约束力和道德的约束力叠加的结果)不正是要用来限制人性中的恶么?!
事实上,从事这个职业的人,绝大多数出身低微,甚至低贱。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时代,切掉“那话儿”,简直是身心两方面的残酷折磨。更关键的是,没了丁丁,在大多数时候,在大多数普通人的眼中,基本上算不上是人了,至少算不得“完人”。
但在史册上能够留名的,也就是今天我们能知道、看到的太监,除极个别因傍在关键人物身边得以留名外,大多是因为滔天的权势、或是参与了风云际会的大事件。
除了留名的这些,大多数籍籍无名的太监,在寂寥卑微中过了一生。
以上这些话并不是为太监平反,而是说一个真理,这一群人,和这一群以外的所有人一样,有好有坏,而且好的可能还居多。
之所以会留下坏名声,大抵也和所有末代君王身边的美女一样,为君王背黑锅了。
王是好王,只是身边的太监坏透了,杀杀杀!东汉末年的袁绍,见太监就杀,看到没胡子的也杀,于是太监成功的为吾皇万岁背起了黑锅:东汉的倾亡,罪在十常侍。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一段专论太监的,录于下:
臣光曰:宦官用权,为国家患,其来久矣。
我司马光港的:宦官用权,成为国家的祸害,这可是有些年头了啊。盖以出入宫禁。人主自幼及长,与之亲狎,非如三公六卿,进见有时,可严惮也。
太监在宫禁中出没,君王和他们从小到大玩到大,而外朝那些煌煌官员们不可能时时觐见,君王的威严自然在官员面前更能展露。其间复有性识儇利,语言辩给,伺候颜色,承迎志趣,受命则无违忤之患,使令则有称惬之效。
太监中又有些性情乖巧、言语便给的,善于察颜观色、迎合君王趣好的,接受命令也不会(如外朝士人官员一样)违逆,差遣起来自然得心应手。自非上智之主,烛知物情,虑患深远,侍奉之外,不任以事,则近者日亲,远者日疏,甘言卑辞之请有时而从,浸润肤受之诉有时而从。
圣明的君王,对太监除了侍奉衣食外,不委任别的事做。其他的君王呢,就会和内宫的太监亲近,对外朝的百官疏远,润物细无声间,对太监们要么是甜蜜的言语,要么是卑下的请求所迷惑,太监的话慢慢的就能被君王所接受。于是黜陟刑赏之政,潜移于近习而不自知,如饮醇酒,嗜其味而忘其醉也。黜陟刑赏之柄移而国家不危乱者,未之有也。
这样一来,国家政令就无形中被亲信太监掌握,自己还以为一切照旧,就像喝酒,光贪恋美酒的甘醇,却忘了酒能醉人。所以权柄转到太监之手,国家必有祸乱。
这是司马光对皇帝的劝谏,自然是极为精当的。
但更关键的在于,权力不可能集于一人之手,所以必然会转移——不是权柄转移到太监之手,就是转到群臣之手。二者唯一的不同在于:群臣是受过训练的治理之臣,而太监大多是没什么文化(但别否定他们的智力)。
文官集团自然想权力转移到官员们手中才好——事实上,即便出了不少大智大勇大忠大善的太监,也掩盖不了一个事实,权力的确转移到更擅长智力国家的文官集团手中更好。
但历史毕竟给太监们留了一席之地,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些或忠或奸、或贤或愚的太监们的故事吧。
目录
排名不分先后,想到谁就说谁。
长胡子的太监:童贯
长丁丁的太监:栾巴
敬请关注文集《太监列传》,文章慢慢写,慢慢放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