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拜读完茅盾的《蚀》三部曲,因为主题思想是关于理想与现实的,现又恰逢毕业季刚过,想到自己也是一个刚从学校的象牙塔步入社会的青年,所以阅读完之后颇多感触,倒也想提笔写一写。
茅盾《蚀》三部曲——一首理想在现实面前的哀歌《蚀》中的三部曲分别是《幻灭》、《动摇》、《追求》。整个三部曲都是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单从小说的名字看,就颇具象征意义,也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小说的悲观基调。蚀——腐蚀,社会腐蚀了理想罢?
茅盾《蚀》三部曲——一首理想在现实面前的哀歌
《幻灭》写的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汉。女主人公章静是一个情感脆弱又耽于幻想的人。她讨厌上海的喧嚣和“拜金主义”,希望通过静心读书,以在这个人心浮躁、动荡的社会中守住自己的一方清静。 但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个人都不可能完全置身事外而一心只读圣贤书。既然如此,只有面对的选择。
小说中的章静是个极易燃起对生活的希望,碰到挫折,也极易感到失望的人。在面对社会现实时,不论是事业还是爱情,她都遭受到了幻灭的打击。
为革命形势所鼓舞,她换了三次工作。每一次满怀希望与热情的投身工作,在接触后却又深感工作与理想颇具差异。在工作中,异性对她渴慕的恋爱追求、同事们举动之粗野幼稚等都令她不胜烦扰,而在酒席上,看到惠周旋在男人之间,并不交心的人际应酬更令章静深感社会之迷乱与复杂。
在章静的两段爱情中,第一次将自己的身体错付的那个男人,是个暗探,是个轻薄女性的猎逐者。他的卑鄙狰狞的丑态令章静在经历了痛彻心扉的悔悟后毅然离开。而章静的第二个恋人,是她看护的一位从战场上负伤退下来的军人。当初为了追求生的存在感而去战场上寻求刺激。章静与他的短暂却美好的恋爱,最终因不能违抗的返战军令而结束。或许两段无疾而终的爱情,注定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悲剧。
那个时代,革命的紧张空气中包孕着普遍的疲倦与烦闷,人们疯狂地寻觅肉的享乐和新奇的性欲刺激。章静抱着脆弱的感情和幻想,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寻求个人心灵的寄托与安慰,结局只能是一次次的感到幻灭而已。
《动摇》写的是大革命时期武汉附近一个小县城的故事。主人公方罗兰作为革命联盟的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在革命形势急剧变化的时候,奉行所谓的“中庸”政策,他的动摇与妥协,助长了混入革命党内部的胡国光等投机分子的反革命气焰。当革命遭受挫折的时候,他只能束手无策的以逃离为保障个人安全的策略。
在婚姻中,方罗兰也是一个“动摇派“,他无法理解妻子梅丽真正生气吃醋的原因,反而觉得她无理取闹,将他在妻子那里所遭受到的憋屈不自觉的去孙舞阳那里寻求安慰。终于忍无可忍的梅丽提出离婚,方罗兰在猝不及防的婚姻变故中,一方面在试图挽回妻子,另一方面却又对孙舞阳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愫,甚至产生了孙舞阳取代梅丽作自己妻子的念头。
在两个女人中摇摆的方罗兰,最终不会得到孙舞阳,却也注定将永远失去梅丽。
《追求》在整个三部曲中,是最令我压抑且无法理解的一部小说。茅盾意图暴露一九二八年春初的知识分子 的病态与迷茫。小说中所写的人物,均是悲剧的。他们试图寻找理想的救国出路,当革命处于低潮时,他们虽各有所追求,但都找不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最终理想与自身,反被社会现实所吞噬。
领教过官场黑暗而试图“教育救国”的张曼青,不仅最终失败,而且寻觅到的“理想伴侣”朱女士与他价值观的格格不入,更加深了他对理想破灭的悲剧感;为了实现理想而不惜出卖自己肉体的赵赤珠、王诗陶;为寻出入甘作土匪的曹志方;一次次陷入“恋爱悲剧”无法自拔的龙飞;一味追求官能享受与刺激的章秋柳以及由怀疑、颓废以致求死不得的史循。
这些人的所思所为都令我不敢苟同,甚至令我觉得他们的精神病态已到了无可挽救的程度。他们的情绪一下狂躁、一下抑郁、一下亢奋、一下低落,反反复复,变化无常。 我在看书的时候,竟会庆幸茅盾没有将他笔下的人物写成具有明显的反社会型人格。他们的躁动与具有自我毁灭的倾向只是针对自己,并没有危害他人。
章柳秋为了唤起自杀未遂的史循对生活的向往,就试图通过恋爱去改造他。我并不能理解她这样做的初衷到底是出于真心救人还是纯粹自己无聊以寻求别样的生活刺激?最终史循不可更改的死亡宿命与章秋柳与之结合而患上梅毒的悲剧,是她在自我麻醉中毁灭着别人同时也毁灭着自己的必然代价。
《追求》中唯一一个在我看来正常的人是主张“新闻救国”的王仲昭,他是某家报社第四版面的负责人。他对事业的追求动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爱情。他渴望与陆女士缔结婚姻,为了得到她与其父的认可,王仲昭立足于实际,他并不立下宏大的志向,而是着眼于小目标,从小做起,试图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而慢慢改变社会以期实现大志向。然而他的理想在那个社会也注定破灭,报纸行业心照不宣的内在运行规则从不会因为个体改良的美好愿景而作出变动,奉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原则的总编辑是王仲昭实现理想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事业上受挫的王仲昭原以为自己收获了美满幸福的爱情,而命运无常的厉手早已扼住了他的喉咙,他也难逃悲剧的宿命。临结婚前,陆女士的惨遭伤颊的意外是压死他人生憧憬的最后一根稻草。
茅盾的无情正是让他笔下的人物一个个都在现实社会的洗礼下,将他们的理想一而再,再而三的碾压直至不复存在。一种深为无力的绝望之感不仅是他们的,也同样传递给了读者。
茅盾《蚀》三部曲——一首理想在现实面前的哀歌
虽然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处于茅盾笔下所写的那个时代,但是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苦难”。我不是一个天生的乐观者,亦不是极度悲观者,或许是因我刚步入社会,还未经受较多的社会磨砺。我不知道现在青年应该怎样去寻求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出路,因为我也同样身处迷茫。只是隐隐觉得,那么多年的求学生涯,教育所带给我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够让我在人生困境中,知道有些事该做得,有些事万不能做。
最后以鲁迅话语作结,聊以自慰或鼓励同辈者: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