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中的第一个小故事是关于陈蕃的。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北)人,东汉后期的名士和重臣。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故事主要说的是陈蕃的德行,他的言论可以作为士人的准则,行为可以作为世人的典范,而且他有宏图大志,立志“扫天下”。这里有一个关于他十五岁时的典故,他父亲的朋友来家里做客,看到陈蕃房间杂乱,便问他为何不打扫收拾。陈蕃说道:
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可见,他以“扫天下”为己任。
当他被贬为豫章太守,离开皇城洛阳去江西南昌赴任,一到豫章,他便问徐孺子(也就是徐穉)在哪里,他想要先去拜访这位景仰的著名隐士。官署的主簿说“大家都希望您先去官署呢”。陈蕃的回答也是引用了一个典故。
那时候的文人墨客真的很喜欢引经据典,这也是《世说新语》要想真的读精,没那么容易。
陈蕃答:“周武王在车上看到商朝良臣商容寓所的门,便站起来致敬,以致车的座位都没被暖热。我去拜访贤士,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故事讲完了,文中提到的陈蕃跟徐穉二人后来成为了挚友,陈蕃多次邀请徐穉出山为朝廷效力,但徐穉总是笑而不语,其实就是拒绝了。
他们两个人在出世入世这方面的选择迥然不同,尤其在那个礼崩乐坏的乱世时期,选择做一位心怀社稷的铮臣更是难上加难。陈蕃就是这样一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名士,我内心对这样的人是相当敬佩的。
而徐穉终未出山,我们也不能去苛责他的选择。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也许他知道:东汉将倾,即使有陈蕃这样的大臣,也无济于事了。
我看的时候,有书友批注,说看到二人的对比,他想起了孔明。
我也是。甚至我每次看到孔明或者诸葛亮的名字时,都会忍不住泪目。
三国人物中我最喜欢的便是诸葛亮,他不是不知道东汉将倾,可他仍选择为了复兴汉室呕心沥血数十载。他本一介布衣,供耕于南阳,也是一名隐士,如果他没有随刘备出山,也许他会活得更长久。可那样的人生,对于他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他的同门好友、亲眷中也有不少有识之士,他也曾邀请有的人一起为蜀汉效力,可是基本都没有成功。
我甚至还看到过这样的说法,大概就是说,诸葛亮匡扶汉室的大业反正最终没有成功,多次北伐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几乎就是他主张的北伐拖垮了蜀汉。还不如别出山了,让天下早日大一统得了。基本就是这样的意思。
这是典型的结果论,而且是事后诸葛,完全否定了个人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总之,无论什么时期,乱世还是太平盛世,都需要这些敢于挺身而出,也切实是为人民办事的人物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