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论语》学习善读「论语」
善读「论语」6.29:正而不邪谓之中,行之有效谓之庸

善读「论语」6.29:正而不邪谓之中,行之有效谓之庸

作者: 善氏 | 来源:发表于2018-09-11 20:47 被阅读30次

雍也篇第29 

【原文】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是养成仁德最正确的方法!但很久以来都极少懂此道者。”

【注释】 

“中”,内也,合也,正也。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曰:“中,内也。内者、入也。然则中者,别于外之辞也,别于偏之辞也,亦合宜之辞也”。也就是说,入于仁、合于义、正而不邪,谓之“中”。很多人将“中”训作“和”,但段玉裁认为“和”非“中”之训,段氏曰:“俗本和也。非是。当作内也。”

“庸”,用也,功也。庸字会意,从用,从庚。《说文解字注》曰:“庚,更事也。万物皆肃然更改。秀实新成。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是故用之而可更事、行之而有功效,谓之“庸”。

“为德”,养成仁德。“为”作动词用,当“造、作”解,如“为政、为学”之类。

“其至”,最高、最佳、最正确之类。“其”,此处为语气助词,附于形容词前或后,起加强形容的作用。

“民”,指懂得中庸之道者。

“鲜”,音“显”,非常少。  

【评析】 

有学者根据本章内容,认为“中庸是孔子的最高道德标准”。这应当是将“为德”之“为”当作“是”来解读的结果。

另有学者认为,“中庸之人,平人常人也。中庸之道,为中庸之人所易行。中庸之德,为中庸之人所易具。故中庸之德,乃民德”。这显然是将“庸”作“常”解的结果。

从“中”和“庸”的本义来看,历来对于“中庸”的解读,很可能是一个误会。

“中”的本义是内。内者,入也。而孔子尚仁,故内怀仁道,而所行皆入于仁、合于义,是故正而不邪,故谓之中。

“庸”的本义是用。《说文》曰:“用,可施行也”。就是说,庸是指可行、可操作,而非指“常”。另外,“庸”字会意,从用,从庚。因此其中还有“庚”的含义。《说文解字注》曰:“庚,更事也。万物皆肃然更改”。这就是说,“庸”的“可施行也”,还必须要能发挥“更改”的作用。又《说文》曰:“庚,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这就是说,“更改”还必须要导致有益的成果。因此,“庸”必须是“可施行”的,具有“更改”作用的,且其“更改”作用必须是能产生有益成果的,而不能是具有破坏性的。这也是“庸”的衍生义之一为“功”的原因。故行之有效谓之庸。

由此可见,“中”是目标,“庸”是路径。“中庸”其实是方法论,而不是“道德”,更不是儒家的最高道德。儒家的最高道德只有一个,就是“仁”,“中庸”只是实现“仁”的路径和方法。

孔子说,中庸之道“民鲜久矣”,这并非是夸大之词,因为连孔子的爱徒子贡都不懂中庸。《吕氏春秋》载有“子贡赎人”一事,说的是鲁国曾有法律:如果有人赎回在国外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可以到国库报销赎金。有一次,子贡赎回了一个人,但拒绝了国家发给的赔偿金。

子贡无私奉献、为国纾难,本以为自己做了一件大好事,不料却遭到了孔子的严厉批评。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子贡此举有违“中庸之道”。

子贡赎人而不受金,确是仁义之举,可以称之为“中”。但其行为算不算得上是“庸”呢?

赎人而不受金,是重义轻利的仁德之举。子贡身为有德君子,行之不难,是为“可施行也”。但其“施行”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和后果呢?

子贡赎人而不受金的事儿搞得满城风雨,连孔子都听说了。而鲁国是有名的礼义之邦,人民识廉知耻。因此,那些拿了钱和准备拿钱的人听说了子贡的“义举”后,都不免脸红心跳,颇感难为情。为了不让自己显得不廉,这些人就只好也不受金。可是一来鲁国富人少而贫者多,且常人财力有限,只出不进,则难以为继;二来常人德行有限,舍财颇难。因此,子贡的“义举”所产生的效应就是大家虽然也都不再受金,却也都停止了赎人的举动。

孔子一听说子贡不受金之事,就料到会是这种结果。因此就批评他道:“你真是大错特错了!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领取国家的补偿金,无损你的德行。但不领取补偿金,将使鲁国再也没人肯赎人回来了。”

可见,子贡不受金之举虽然产生了“更改”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却是破坏性的,而非建设性的。因此,子贡赎人而不受金,显然不是“中庸”,而是“中”而不“庸”。

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对于子贡这类有德君子而言,显然是合乎中庸之道的。子贡错就错在不应将只适合于君子的做法示范给常人,因为对常人而言,赎人而不受金是很难“施行”的。对于常人而言,其中庸之道就应该是赎人而受金。

因此,圣人、君子和常人,各有各的中庸之道。子曰:“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故常人行不了君子的中庸之道,君子也行不了圣人的中庸之道。

《了凡四训》在论及子贡赎人时说:“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夫圣人举事”必为“中”;“教道可施于百姓”是“可施行”,“可以移风易俗”是有更改之功及有益之果,此即可行亦且有效,故为“庸”。

也就是说,圣人做事,都是示范适合于百姓的“中庸之道”,而不会示范只适合于圣人的“中庸之道”。只有这样,百姓效仿圣人之举才会行之有效,移风易俗的目的也才有可能达到。

在本案例中,子贡的正确做法,就是赎人受金,行为世范。若还有为国纾难之心及财力,则可将所受之金以其它名义另行捐献或行慈善。如此而行,方为子贡之中庸。

近代以来,由于各种歪曲和庸俗化的解读,“中庸之道”曾饱受批判。人们把“中庸”与平庸、妥协、不思进取和顽固保守等同起来,甚至认为“中庸之道”是维护专制统治的精神武器。行文至此,相信这些诬罔不实之辞当会不辩自明。

“中庸”之于事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因人而异,因时而移的。“中庸”之道简而言之,就是正确的人,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方式所行的正确之事。

孔子所谓的“中庸”,当然不是什么“维护专制统治的精神武器”。因为以中庸之理观之,古时专制,是庸而不中;古时民主,是中而不庸;今时专制,是不中不庸;今时民主,方为真正“中庸”。

相关文章

  • 善读「论语」6.29:正而不邪谓之中,行之有效谓之庸

    「雍也篇第六」29 【原文】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是养成仁德...

  • 河上公章句述成·道经·巧用第二十七

    道经·巧用第二十七 原成:巧,犹善也。善有三义:蔽而不成者谓之善。抑制好恶者谓之善,绝学无忧者谓之善。有此三善,谓...

  • 致中和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 大学之法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谓之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

  • 一起读经典《赌经·交往章 第九(3)》

    赌者,善玩也。何谓善玩,曰:谙于世情,通于世故也。不谙世情谓之迂,不通世故谓之拙。善玩人者,玩人而不觉,玩人而人谓...

  • 和为贵

    孔子首倡“中庸”,子思据其意而著《中庸》,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礼之用,和为贵”。

  • 和为贵

    孔子首倡“中庸”,子思据其意而著《中庸》,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礼之用,和为贵”...

  • 庄子修心 第五十二课 最初的梦想

    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qí乎而人善之,蕲qí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之...

  • 书法中的“一阴一阳”之道

    《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

  • 家和万事兴

    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先生论语疏证说:“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善读「论语」6.29:正而不邪谓之中,行之有效谓之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jlp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