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好多作者不知道,自己写的故事明明很精彩,什么都好,但就是没人看,没有浏览量,这到底为什么?
这原因可能是你的故事远离大多数读者,或者叫目标读者。也就是说故事跟他们的生活体验距离太过遥远,读两句可能就感觉食之无味了。
哪怕你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博士也好,你的故事再精彩,如果脱离了欣赏人群,脱离了大多数,那么你这个故事或者小说就是失败的,就只能在小圈子里传阅,不可能有太大影响力。
我这里所说的脱离大众,或者叫脱离目标读者,分为两个方面:
一、形式上的脱离大众
这一点很重要,但往往有些新作者很不在意。直接一点说,你写的这篇故事文字是否过于考虑炫耀文采,而用了大量文言文?甚至挖空心思,搜罗了些上古生僻字呢?
告诉你,喜欢故事的大多数人可能初中都没毕业,正是这些大多数消费着你的表演,你的造作。
当然,你如果只是写给像你一样的语言学博士们看的,只是你们高水平人群小圈子交流的,那另当别论。
如果你把一个故事搞的开头就是长篇的文绉绉的文言文,你试试效果如何。
首先,一看这开头,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故事的语言离自己的水平太遥远了,怕是看不懂。
再者,这显得作者虚伪,怕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那么这样的故事,读者们看两句就扔了。
在影视剧本中,我看见水手们把自以为是的知识分子写的诗作擦了屁股,因为他们看了几个字就看不下去了,也不明白它有什么用处?这个讽刺不可谓不深刻,如果你真的看懂了它讽刺的意味。
我们看到好多编剧的书,有些还是好莱坞的大咖,他们在类型片作品中反而一再强调:请在对话中尽量使用方言。
难道他们还不如我们吗?
使用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的语言形式,首先读者看着有感情,感觉到亲切。再者,读者能信任作者,因为觉得作者所讲的故事,作者是经过真实体验的。
语言的根本功能是沟通,而不是炫技,炫耀你的文采,炫耀你的文言文,炫耀你的博士后文凭,真实的生活不需要文绉绉
二、内容上的脱离大众
讲故事一定要在内容上贴近大众生活,不要讲那些假大空的内容,和肤浅甚至幼稚并逻辑不通的东西,或者一些远离大众,小圈子的炫富、虚伪、低俗的东西。
如果你的故事里充斥着假大空、肤浅和虚伪的东西,那么这个故事基本可以说很少人看。
因为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平凡的,他们看的故事要与真实的生活相贴近,寻找一种共鸣,或者作者的另一种生活解答,甚至是深刻的领悟。
所以故事里不要写那些远离生活的虚假的东西,或者缺乏生活体验的肤浅而没有深度的东西,甚至是一些趋炎附势的献媚之作,这些东西读者是读不下去的。
最后我想说,我们写故事不能光顾着炫技,不能只是自我感觉良好,甚至孤芳自赏,曲高和寡,一副与现实格格不入的态度。
我们写小说必须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大多数,这是我们的目标读者,所以我们首要考虑的就是要吸引大多数,并让他们融入你的故事。
要做到这一点,你最好用他们的语言,多了解,多体验,多描绘他们和他们的生活,贴近他们,而不是与他们拉开距离而言他。
故事要想在内容深度上博得大众的青睐,就一定要把你的作品镜头聚焦在人性的探讨上,也就是说把内容写的更关注人性。
对人性的关注方面,鲁迅先生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用自己手中的笔,与大众一道做着无畏的抗争,确实令人钦佩。
他的每部小说作品中的人物,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原型,甚至今天读来都鲜活如初,令人动容,这就是伟大的作品贴近大众生活的写照。
鲁迅先生还在小说作品中,对那个时代里的劳苦大众,给予了高度地同情与深度地体恤,令人潸然泪下。
在他的作品《野草》中,他将自己与大众都置于大地和野草,对那个时代人性的各种挣扎与抗争,给予了高度关注。
当然,我也不是要求我们就一定要写出像鲁迅、马克.吐温或者莎士比亚,这样的大文豪一样的作品,但至少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怎么让作品贴近生活,怎样让我们的故事更关注人性层面。
总而言之,一个受欢迎的作者必须有两个最基本的操守:
一是诚实而衷心地与读者沟通,用你的生活体悟,用你的风格,用你的经验。
二是你要公正而无畏地回归到大众的行列里,让你的作品聚焦在对人性的认识与理解层面,而不是把笔杆子用在自私,甚至违背道德伦理。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伟大而不朽的作家无不是以上两点的践行者,所以写故事请先把它写的接地气,写的贴近大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