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医存废争论中的观念误区
为了能够肃清这两种极端思潮带给中医的不利影响,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中医,我们有必要从中医的现状入手,认清中医赖以生存的科学内核,纠正那些对中医认识的观念误区,清除那些强加给中医的不实之词,同时找到中医衰落的自身原因,为中医药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开辟道路。
就中医而言,它的确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
中医之所以优秀,是它那独具特色的医药科学知识体系之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因此,否认我国古代哲学是中医学理论基础之一,会抹杀中医的发展史,这是数典忘祖。
然而,中医的主体本质是医药科学,如果一味地强调中医的哲学理论,甚至将哲理当作医理,放弃中医的科学研究。那么,中医理论将无法创新,无法与现代医学相融合,传承和发展中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们不仅需要爱国的民族情绪,也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数典忘祖固然可恶,然而妄自尊大、固步自封伤害的也是自己。
因此,必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认清中医的自然科学属性,摆正中医的科学知识与哲学理论间的关系,切不可被那些假“科学主义者”忽悠了,使我们自己也陷入否认中医科学属性的怪圈。
在这场中医存废的纷争中,由于双方均没有一个清晰的科学概念,他们或者把中医的哲理混同于医理,或者否认中医的自然科学属性。
在观念糊涂的前提下,存废双方各选取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中医治病案例,将医学理念和方法论无限放大,从自我定式的偏见出发相互指责乃至中伤,表现出一种焦躁的非理性的冲动。
那些废除中医派,把科学发展中的阶段特征作为科学的特有属性,把本来属于技术范畴的方法问题当作科学问题,在玩弄偷换科学概念的把戏中,用一些中医未能治愈患者的案例来说明中医是伪科学。
可悲的是,有些力挺中医的业内人士,本来对科学只是耳熟并不能详,还不求甚解,不辨真伪,忘记了概念是事物特有属性的抽象,听任那些假“科学主义者”的忽悠,盲目认同被偷换了概念的科学定义。
于是乎,他们也仅仅从中医治愈疾病的医案出发,急忙宣称中医是与西医内涵性质不同的另类形态的科学,说西医是还原性科学,中医则是复杂性科学。
更有甚者,认为科学是西方的产物,已经成为束缚中医的裹脚布,中医应该与科学划清界限,宣称中医不属于自然科学,而属于哲学范畴的“玄学”。
凡此种种,表现了个别人的无知,乃至在假“科学主义者”面前的怯懦。他们不明白中医能够传承几千年,是由于它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医药科学知识体系。而如今的衰落,则是由于中医没有随着科技的进步,将医药科学研究由“证候”深入到病变,由生理现象深入到生理结构,由显性的、宏观的致病因素深入到隐性的、微观的致病因素,由病理反应深入到生理指标变化,由药性及功效深入到药理作用。
中医学还基本维持着两千年前的理论体系和医药科学知识架构。
总而言之,在这场中医存废之争中,存废双方由于不清楚中医的科学内涵,只能在医学理念和方法论上就事论事,在具体医案上扯皮中医的属性,甚至用中医里的哲理去pk西医的医理,从而产生了中医是伪科学,是复杂性科学或玄学等错误观念。
看来,要想真正理解中医的科学属性和医药科学本质,仅仅列举一些中医治愈疾病的医案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了解中医产生与发展的特点,了解科学概念的基本内涵,从理论上搞清中医既不是伪科学,又不是复杂性科学,更不是“玄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