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浩老街,曾是连接龙门浩码头和上新街的必经之地。陪都时期,龙门浩码头就是连接渝中半岛与南岸的交通要道。百年前商贾云集、繁华无限。而今,外面早已翻天覆地,却独把老街留在了时光里。
她原地痴守,忘却了岁月下浩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乾隆时期,那时当地已形成街市,是长江南岸主要老街之一。下浩隶属龙门浩,龙门浩原属巴县第3区,清代在此设龙门乡。民国时期设上浩、下浩两个镇。如今下浩片区,包括米市街、门朝街、董家桥、葡萄院4个地段。皆藏在了繁华的南滨路身后。
下浩老街曾经的繁华虽渐渐地衰落,但古风犹存,走在街头巷尾,似入桃花源,不知今夕已何夕。还谓浸入了回忆里,再道一句:妈妈,我要转一只凤凰。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少小型企业陆续迁入下浩区域,包括小五金企业、针织厂、塑料厂等。这里曾经车水马龙,盛极一时。而今只剩苔藓密密麻麻,道一句,浮生了了。
永兴洋行高管住宅,位于南岸区米市街董家桥21号,该建筑是重庆开埠时期法国永兴洋行高级职员的住所和活动室。抗战时期,美、英、法等国,曾在南滨路沿岸设立了公使馆等机构。如今这些洋房子,就散落在老街的每一个角落里。中西结合的老建筑、黄葛树下的老荫茶,让下浩老街显得寂寥、时光缓慢。
大门紧锁的老洋房,自带一股迷人气息。来者大都贴在门缝欲一探究竟。幸运地是,我们原路返回时,看到一对新人在门前拍照。嘻,旧时繁华梦,印入相楼中。此处成为相馆,未尝不是一个好归宿。
相片毕竟只能记住过往,而画册更多地承载了韵味。在老街,便常可看到一些个老艺术家,执画笔,潇洒独我,描绘一生落寞。毕竟老城留不住,若要拆,那便把我眼中旖旎风光,滞留于笔间。
若有了故事,怎能缺美食。老街美食不怕巷子深,美味足以令每一个吃货驻脚。看着我们口水快要滴答滴答地流下来的老板,在营业的最后一天(老街要拆了),豪情地宴请了我们这一群意外访客。大有江湖好汉宴请四方宾客之意,好酒好肉相待,你我自逍遥。
说起这十多味豆花鱼,取自石磨人生十多味,黄葛树下豆花鱼。需一磨、二锤、三点、四花,鲫鱼现杀,配以一锅高汤,一步一步慢慢来,方可成就这老街人人称道的豆花鱼。你若来了下浩,错过未免可惜。
美食不可负有人红尘策马,轰轰烈烈。自有人花间一壶茶,不问爱与恨。小馆,便是一处,可供你避世,可赠你风花雪月。小馆建在失火后毁于一旦的温家院子上,烧焦的木板之上,镌刻着两个行楷小字,似是在控诉着那一场火灾。小馆曾是工作室、茶室、图书馆。随着到来的人渐多,工作室是没办法办公了。罢了,这间老街的小馆就供大家到此喝喝茶,感受下浩300年老街的趣味。
下浩里,听闻是几位白领的家,由于自己爱去茶馆,于是择了下浩这一老街的吊脚小楼,费时7个月改造自己的窝,隐在老街深处的下浩里。若是在老街走累了,不妨停下匆匆脚步,捧一杯香茗,匿了浊气,与主人一起话往事。
管他城市喧嚣 我自下浩里寻心静重庆旧时多石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觉林寺历史源远流长,曾经繁华一时,其“感天动地的报恩塔”的传说流传至今。
据传,月江和尚为祖母守墓而建报恩寺,奠基时为巨石所阻,忽天降暴雨,一声霹雳将巨石击碎。一时,“地献花银,天降雷斧”之说四处传诵,人们为月江为报亲恩的行为所感动,纷纷解囊出力相助,终于建成了报恩塔。
上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明信片皆说猫有灵性,下浩老街的猫,也是可爱得打紧。
悟猫生 忘了回神你若问我爱情的模样,这便是了。
执子之手都市繁忙累了心,不如拂衣而去,看一看这从前慢的生活。
下浩老街:你不来,我便要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