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孔子祭祀祖先的时候,便好像祖先真在那里;祭神的时候,便好像神真在那里。孔子又说:“我若是不能亲自参加祭祀,是不请别人代理的。”
付先生曰:
这里还是接着前面付先生读《论语》【008】礼是一种价值观与精神。2019-08-17开始说。敬是本,礼是虚。祭祀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不能不放在心上。如果没有放在心上,心中没有敬意,又何必参与祭祀中呢?
其次,我们在来看看孔子对于神的态度。其实,孔子对于神的态度就如同他对待死的态度一样——未知生,焉知死?那么,对待神呢?孔子也是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因此,孔子说的是“如神”,即“像有神的”意思。
在我们的学习生涯中,我们接触到的是“无神论”以及“有神论”、还有“不可知论”三种观点。但是从孔老夫子这里,我们可以得知又一种,即“如有神论”。
老话说的好,举头三尺有神明。
其实,这个“如有神论”就像极了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一样,让我们要时时刻刻警醒自己。
曾文正公有句话说的是,居众人中,守口;独处时,守心。
心中的莲台,需要我们时时勤拂拭。
3.13
王孙贾问道:“‘与其巴结房屋里西南角的神,宁可巴结灶君司命,’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道:“不对;若是得罪了上天,祈祷也没用。”
付先生曰:
“与其媚于奥,宁媚如灶”。这两句疑是当时俗语。屋内西南角叫奥,弄饭的设备叫灶,古代都以为那里有神,因而祭它。
从这句话得到两种解释。第一种是说,奥是一室之主,用来比喻卫君,又在室内,也可以比喻卫灵公的宠姬南子;灶则是王孙贾自比。这是王孙贾暗示孔子,“你与其巴结卫公或者南子,不如巴结我。”因此孔子答复他:“我若做了坏事,巴结也没有用处,我若不做坏事,谁都不巴结。”
第二种解释是说,这是王孙贾请教孔子的话。奥指卫君,灶指南子、弥子瑕,位职虽低,却有权有势。意思是说,”有人告诉我,与其巴结国君,不如巴结有势力的左右像南子、弥子瑕。你以为怎样?”孔子却告诉他:“这话不对;得罪了上天,那无所用其祈祷,巴结谁都不行。”
这句话其实讲的通俗些,就是县官不如现管的意思。换言之,奥就是大王;灶就是小王。
但是孔子却不是这样回答的。孔子说,我既不巴结这个奥(大王),也不巴结那个灶(小王)。因为我只要获罪于天了,巴结谁都没用。
这就是为什么到了后世儒者,尤其是宋明理学时,提出了“存天理”的说法。君子立身不是靠什么靠山;毕竟靠山吃山最后也会吃穷;只有自身自强不息,才是正道。这便是儒家所特有的价值观,君子应学天道刚健,自强不息。
3.14
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是以夏商两代为根据,然后制定的,多么丰富多彩呀,我主张周朝的。”
3.15
孔子到了周公庙,每件事情都发问。有人便说:“谁说叔梁纥的这个儿子懂得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孔子听到了这话,便道:“这正是礼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