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和不知

作者: 快乐咕噜噜 | 来源:发表于2022-08-02 10:08 被阅读0次
原文: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古代先贤看来,反思与自省是人生每日不可或缺的功课,它应时刻伴随着我们的生活,经常对自己的灵魂进行拷问。

冯友兰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反思总是在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受到什么阻碍,感到什么痛苦才会有的。如同一条河,在平坦的地区,它只会慢慢的流下去,遇到岩石或暗礁才会有浪花,遇到狂风才有波涛。”

当我们对人生遭际愤愤不平、悲观失望之时,不妨静静地思考,扪心自问,通过反省积蓄起更大的能量。子曰:躬身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反省可以让一个人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和尺度,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和机缘。

“谦受益,满招损”,人只有保持谦虚,才有自知之明。相反,如果自以为是,不只是骄傲的表现,更是走向失败的开端。圣人永远虚怀若谷,不自以为是,所以没有这种毛病。

因此,人要克服“不懂装懂”这种病态的心理,这也是本章的主旨。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这是有智慧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思想上出了问题。

面的浩瀚的宇宙,每个人都只不过是沧海一粟;面对广袤的自然,每个人的认知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山外有山,楼外有楼,我们永远没有自以为是的资本。

因此,不懂装懂、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心态,是一种有“病”的心理。相比生理疾病所带来的不适,比如咳嗽、发烧、头痛,意识上的病态人往往难以觉察到。

及时感知到生理上的不适,知道自己生病并能就医、吃药、休息,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而要感知到心理和意识上存在的不足,却要靠后天自己去修炼。

甚至还有人,对别人的缺点,即便是很小,却看得很清楚;对自己的毛病,即便是很严重,也视而不见,有时还把不足当成自己的长处。

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

《中庸·天命》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孔子主张“内讼”,发自内心对自己进行审判,在心中进行天理和人欲、感性和理性的衡量,找准自己的缺点,避免迷失本心。

除了慎独和内讼,还要时刻保持虚怀若谷的心态。

《菜根谭》说:“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和只听甜言蜜语、没有经受逆境磋磨的人相比,那些常闻逆耳言、常怀拂心事的人,德业、事业往往进步比较快。

世上本无完人,如果我们对自己的不足总是遮遮掩掩、讳疾忌医,虽侥幸蒙混一时,久而久之,终将酿成悔不当初的大错。

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就相当于计算机软件在经常修补漏洞,让个人修养始终处于日臻完善的过程中,不至于对“无知”麻木不仁。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得道之人没有缺点,正是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才能没有缺点。

相比普通人,“圣人”为何能不犯“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这些毛病,是因为他们常常以防病的态度来对待存在的不足。

世界上任何人都不能孤立生存,总会与他人、社会以及自然发生联系。有道之人,能否遵循“天道”的规则来行事,能像自然那般无私、至公,所以能联系地、辩证地从更高层面看待、改正自己的不足。

相比圣人,普通人之所以自以为是、自作聪明,根本在于自我意识太浓、私欲太重,总是将自己孤立在整体之外、凌驾在他人之上,看问题、想事情容易偏执、走入误区。

社会上很多人怀才不遇,往往只会归咎于潜规则,很多人频繁辞职,也会归咎于人际关系、工作枯燥以及没有前景等。总习惯于站在自我的角度,将原因归结于外部,很少对自己进行反省。

《菜根谭》曰:“矜高倨傲,无非客气;降服得客气下,而后正气伸。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人之所以骄矜高傲,都是由于受外来邪气的影响,只要把这些邪气消除,浩然之正气就会出现。人的欲望都是由妄心造成的,只要铲除妄心,本性自会显现。

倨傲之心、骄妄之心都是影响人德行、功业进步的“邪气”。因此,我们要时常静坐观心,让真妄毕现、真心显露。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相比天地、道、自然来说,我们的认知是非常狭窄的,即便是圣贤,也有自己认知的局限。懂得了这一点,才不会倨傲地认为自己就是完人,才不会生出不切实际的妄心,才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把缺点当作缺点,这样才能没有缺点。

《庄子·秋水》中讲了这样一则故事:秋天洪水涨了,河伯见无数江河注入黄河,势不可挡,“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当顺流而东,见到了茫茫无际的大海,不得不望洋兴叹“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因为能力、认知方面存在的局限,人生在世,难免犯错。但我们要正视这些错误,“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圣贤都能做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我们普通人更要如此。

我们要用防病的心态来面对错误,千万不能用一个错误去掩盖另外一个错误,这样只能是作茧自缚。

“夫唯病病”,就是要正确面对自己在认知方面存在的局限性,谁要是把自己的认知固化成绝对真理,甚至强加在他人身上,那只能是误人误己。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以人为镜可以正心。”《菜根谭》说“责人者,原无过于有过之中,则情平;责己者,求有过于无过之内,则德进。”只有时刻自省,才能荡涤心灵,到达更加广阔的人生境界。

所以对一个有智慧的人,特别是对于统治者、管理者来讲,面对周围的阿谀奉承,能保持清醒;面对周围的批评指责,能坦然接收,那他就是一个合格的统治者、管理者。

相关文章

  • 初识《老子》第71章

    第七十一章三十二言 【文】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

  • 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

  • 自知之明

    ——《道德经》学习笔记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惟病病,是...

  • 七十一.《圣人不病》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讲:知,不知,尚;不知,...

  • 《道德经》中的智慧之71:知愚者智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道德经》之解字...

  • 至道学宫《白云先生: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白云先生解道德经 至道学宫 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解读。 知不知,尚矣。 前...

  • 心观《道德经》(73)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不知,尚矣...

  • 读《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不知

    读《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不知 文/衣者郭郭 原文: 知不知,尚矣; 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

  • 知的层次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新解 原文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导...

  • 读写《道德经》(七十一)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和不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bus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