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政的根本在于社会教化,教化则要落在每个个体上。教化从哪里开始做起?还是要从孝悌做起。
2.5--2.8连贯四章,探讨的都是孝的问题,放在次于开篇点题的重要位置,反应了孔子的为政思想,是以教化为核心。
我们在探讨《学而》篇时,指出“孝悌”是药引,个人修养要从孝悌做起,孝悌是内心的秩序与外部社会秩序的结合点。
2.5--2.8连续四章,从社会礼仪的孝悌,讲到心地修养的孝悌,在文章编排上,再次印证了我的这个观点。在《学而》篇,孝悌是个人为学修养的出发点,所以排在开篇第二章;在《为政》篇,孝悌是社会教化与治理的出发点,也在文章结构上排在了开篇次段的重要位置。在《学而》、《为政》都在文章重要位置提到孝悌,确认了孝悌在孔子思想中的重要性。孝悌不但是维持社会和谐的外用之道,也是直指内心的内证之道,在孔子学说中,是内修外用的结合点。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孟懿子是做官的,所以孔子对他的回答,是着重在维持社会礼的秩序,形成良好的教化风气。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年纪轻一点,所以孔子的回答是对父母要关心其疾病。
子游问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孔子说:“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子游与子夏问孝,因二人是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对他们的回答,则在心地修养上作功夫。对父母不仅是物质侍奉,更要用心;不但要用心,更用做到不能对父母有任何脸色。要求越来越高了。

对四个人的问孝,孔子回答的话语不同,因各人的身份地位不同,各人考虑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对外人讲的是社会习俗的孝,对自己的学生,则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提高修养,讲的则直指人心,讲心地修养上的孝。从外用到内心修养功夫,这是这四章按层次递进,组合编排在一起的内在逻辑。
孔子的孝悌,不仅是社会风气与教化,更是直指人心的心地修养功夫,要尽心,更要诚意。内心修养到极和顺,那么脸色自然就极和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