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越是在不快的生活里挣扎久了,人们就越能理解一个挺无奈的道理:仅仅是最坏的事情过去了,就足以让人觉得幸福。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剧终了。今天想谈的话题其实是:平凡的你活在平凡的世界里,是不是就认了吧?
《平凡的世界》原著自 1980 年代开始鼓舞了很多人,但我一直在思考这里头的矛盾之处。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所展示的生活是苦的,是不如意的,是挣扎的,而且也不像许多极为浪漫的小说给出快乐结局那样,它给出的结局是未知的,是略带着迷茫的。
如果总结成一句话,我会这样描述它所讲述的道理:平凡的人在平凡的世界里辛苦奋斗,只是为了追求继续平凡地活下去的权力。
如果说有理想主义,那也是强行从迷茫中找到一些没有事实支撑的信念。小说结尾,少平坐上火车离开了省城。“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传的矸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但是你看看那些希望,那些希望指向的并不是多么了不起的未来。它指向的很可能只是一个平凡的未来,命运被家境、时代、灾难和自己的性格推来推去,终于有一天一切可以重新开始了。
《平凡的世界》是很残酷的。这句话具有双关意味。这本书的故事很残酷,有些梦想最终能实现的,这大概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到的事。但实现梦想过程的辛苦、为了实现梦想而失去的东西,使它终于实现时变得面目全非,不是滋味。
更何况,这梦想本身只是微不足道的。在《平凡的世界》写完近 30 年后,一个基本事实还是没有变化:大多数人的努力并不是为了多么卓越和伟大,而是为了保住平凡的生活,让它不至于坠落到更低的地方。
这让人想起那篇传播很广的文章的标题:《我奋斗了18年,只是为了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人生的确不是否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或者说,它给我们的掌握空间是很有限的。
我们是不是就认了吧?
二
“认了”这个词,既可以意味着屈服,也可以意味着清醒,甚至是镇静。
我一直相信,真正恰当的选择是认清生活本身,仍然热爱它。世界上大多数人(很可能包括你和我)都无法成就伟业。清醒的人会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就此规划自己的生活。
也就是说,理性的态度是学会接受平凡的可能,并且让平凡的世界和平凡的生活也值得一过。
十年前,和一位从香港到内地来做慈善的女士聊天。她捐办了几家希望小学,然后忧心地对我说,在香港,人们很小就知道如果自己不是第一名的话该如何快乐地生活,但在内地,她发现大多数人都想做第一名。
十年后,我身边越来越多焦虑是来自无法接受自己可能不会伟大的事实。他们过着平凡的世界里算很不错的生活,但因为壮志没有实现,这算是很不错的生活被看得毫无价值。
并不是说胸怀壮志有错。胸怀壮志可以使一个人尽可能地追求最好,问题在于它背后需要一个保险机制:在我们尽可能地追求之后,假如没有做到最好呢?
怀抱美好理想的同时是不是拥有面对它失败的能力?这是一个本质的区别。
三
一句网络流行语说:梦想还是要有,万一实现了呢?是的,万一实现了就太好了——关键是,万一没实现呢?也要为此做好准备。找到分寸感很不容易,但这是每个人都有必要去寻找的:不放弃对更好生活的追求,又不被实现不了的梦想把自己吞噬。
别为还没有实现的事情而否定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最后奉上我最喜欢的一段话,它乍看之下有些好笑,来自《新华字典》1998 修订本的 673 页。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我一次又一次地被这段话打动。现在看这段话,会发现它带着朴素的镇静的光芒,是对各种人生可能性的欣喜地接受。归根结底,这毕竟是一个主要由平凡的人构成的平凡的世界。
题图:Cristina Altieri 摄影作品
网友评论
这篇文一下子看下来确实有些矛盾,既不是叫你为了不平凡去努力奋斗,也不是叫你甘愿庸碌一生,而是要你学会接受平凡的事实,总的一句话就是别想太多,简简单单过好自己的生活,该努力时就要努力.. 想这么多干嘛?该干嘛干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