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高声朗诵《孟子.尽心章句上》,其中对于桃应提出“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针对这个问题怎么处理?其实这个问题是一个挑战,在法律与孝的面前?都不好割舍!孟子给出的答案,皋陶应该去抓人,既然瞽瞍杀人是有依据的,舜是无法阻止的。那么难得舜就这样无视自己的父亲违法被逮捕?按照现在严格的法律而已,舜必须眼睁睁看着父亲被逮捕,否则就会牵连进去,不如窝藏罪等! 但是,在孟子当时的时代来看,孟子认为:舜完全可以把天子的位置辞去,然后背着瞽瞍逃跑,一直逃到皋陶不知道地方躲起来,比如逃到到海边,让皋陶不知道,自己也高高兴兴的,快乐的忘记天下。
原文如下: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大意是:
桃应问道:“舜做天子,皋陶当法官,如果瞽瞍杀了人,该怎么办?”
孟子说:“把他抓起来就是了。”
“那么舜不去制止吗?”孟子回答说:“舜怎么能去制止呢?皋陶抓人是有依据的。”
“那么舜该怎么办?”
孟子回答说:“舜把抛弃天子的位置看得如同丢弃破鞋。他会偷偷地背上父亲逃跑,沿着海边住下来,一生都高高兴兴的,快乐得忘掉了天下。”
个人看法:
儒家文化提到一个概念,忠孝不能两全,所谓的忠,就是对于事业的忠诚,对于国家忠诚,对集体事业的忠诚,我们经常在媒体中看到这样的事迹,某某人一直战斗在事业的第一线,父母重病,也抽不出时间来陪伴,直到父母病故以后,才不得不从岗位中请假料理后事……结论是自古忠孝难两全,为了事业,只有牺牲与父母在一起天伦之乐。有人把这种事情当成美德的宣传,在孟子看来,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像瞽瞍杀人这样的事情,为了尽孝道,舜可以把天子的宝座扔掉,尽最大努力安顿好父亲,因为这是一种基于最原始的人伦美德!
但是,我们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常发现子女去揭发所谓父母罪行的,现在想想,好扭曲的价值观与心灵,作为子女,孝心何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受到颠倒黑白的冲击。父母即便有罪,法律自然可以惩罚,做子女的,不论父母有罪无罪,自己尽到孝心是基本的人伦底线。
回到现实生活中的启发:我们如何看待忠与孝的问题?用孟子的观点看,二者并不矛盾,忠是忠于法律忠于事业,孝是尽到子女对父母的关爱的责任。如果二者有冲突,忠归忠,孝归孝!法律的归法律,家庭的归家庭,不把二者简单混为一堂,就像瞽瞍杀了人,皋陶该抓还得抓,触犯法律无人可以阻止皋陶抓人。舜唯一可以做到就是尽到子女的孝道。哪怕是为了尽孝把天子的宝座扔掉,也在所不惜!
余超林早读《孟子》感言集之198:然则舜如之何
2018-12-8 于上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