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郊有个颐和园,如果地铁过去,在四号线大兴线的北宫门站下车,出去跟着指示牌走约三四百米的距离,便到颐和园景区了。旺季门票60元、淡季价格50元。门票可网上预付,节约时间。
颐和园之于我是神秘而久远的,未曾刻意关注,工作亦非相关。若不是因它名气过大,当真不知。名气既然大,故事想必多。今夏因工作之便,留了一日闲,走进了这座昔日的皇家园林。
小贴士:颐和园面积较大,好在其3/4的面积为湖水,否则一天时间是绝对逛不完的。园内食品价格稍高,且非随处能买到,建议自带些食品,逛上一天。若对颐和园不甚了解,单凭双眼看不出门道,可在入宫门之前请讲解员。进门前人流大,注意安全。在此为大家介绍几处值得一去的园内景点。
北京夏日炎炎,燥热不堪,明日当头,汗流浃背随着涌动的人潮前行。自北宫门而入,最先到了苏州街。苏州街临河而建,道路是狭窄的单行线,且无护栏,游玩时需格外注意。遥想当年的乾隆母亲在下江南时,看痴了苏州七里山塘的情景被儿子记在心上,于是由乾隆一手打造的这座皇家园林中出现了与众不同的苏州买卖街。之所以认为是乾隆一首打造,是因为在修建这座绝世的皇家园林前,他曾提及修建园林乃是劳民伤财之举,在他有生之年以身作则不再修园林。
我猜想乾隆皇帝心中一定有一个园林梦,当国库充盈,世态安稳,康乾盛世达到顶峰,四方称臣的时候,他一定后悔曾经许下的诺。所以后来他先是打着兴修水利的名目,为昆明湖清淤,清淤后胡乱的水道、浅湖变成水库,泽田遍野。地理环境首先被改进后,乾隆又为笃信佛教的母亲的祝六十大寿,不惜人力物力,在山上大刀阔斧,建了大报恩延寿寺。他一步步低调地进行着这座园林的修建,但即便是从今天的颐和园中寻找,也都可以看到乾隆皇帝蓄谋已久的蛛丝马迹。万寿山、昆明湖和西堤的布局与杭州的西湖、孤山和苏堤布局完全一致,与笔直的苏堤相比,颐和园的西堤曲折悠长,更胜一筹。于是不出京城门,便也可游江南。
不仅仅是格局,园内处处留着许多模仿著名景观的建筑,从苏州街出来,往前走不远,就会被高耸的四大部洲所震撼。四大部洲是典型的藏式建筑群,浓烈的色彩彰显皇家威仪,厚质的琉璃讲述着曾经的不可一世,抬头仰望,这座翠山之中的宫殿好像是远在拉萨的布达拉宫,巍峨挺拔。似乎也在昭示着乾隆建立金瓶测签制度,设驻藏大臣等一系列对西藏具有前瞻性的管理和控制以另一种方式记录着他的功绩。轻轻走近宫墙边,山上错落有致的各色珍贵植被和山下的江南山水般的苏州街一览无余。一阵风吹过,带有树香的清凉惬意使舒适感倍增,夏日纳凉避暑之佳地。
绕过四大部洲,即从后山到了前山,一直向前走,便是佛香阁了。一条条长廊连接着一处处宫殿,长廊即可避雨又可遮阳,秋冬还挡风。游走在长廊中,似置身在戏台前,得妙处只需稍加抬头。一幅幅精美的戏曲故事漆画被生动的搬到了梁上。走在连接各殿的游廊、曲廊、回廊、爬山廊中,变得有情趣,也正是这些无处不在的细节透出园林的精巧雅致。
佛香阁在颐和园中起着点景的作用,无论在万寿山中哪里看,几乎都可以看到这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所以称佛香阁是整座园林的灵魂一点都不为过。站在佛香阁向远望去,满眼的昆明湖,连接东堤和廓如亭的十七孔桥仿造卢沟桥,从中间往东西两侧数都是九个孔,而“九”是皇家最大的数字。桥两侧柱子上的石狮形态各异,由于年久风化已然看不到当年小狮子们生龙活虎的模样,但站在坡度和宽度都适中的桥上,还是可以感受到这座桥的可爱之处。
佛香阁---图片源自网络颐和园内的山水曾多次易名,就连颐和园最开始也不叫颐和园,乾隆时期是叫做清漪园的,我猜想一定是看到了清澈的昆明湖波光粼粼而取得的吧。名字是建筑的体面,易名后将这座皇家原来变得更加庄重典雅,而往往美丽名字可以隐藏些许故事。园中有一座夕佳楼,乾隆皇帝取自陶渊明的一首诗“山气日气佳,飞鸟相与还”。这是整个园林中观赏日落的好地方,但乾隆本人却从未在夕佳楼见过夕阳,原因是他违背了自己当初不再建造园林的诺言,出于自省自律,每次出游都遵循上午去下午返的诺言,故而从未见过落日美景。
乾隆喜走水路,从连接紫禁城与清漪园的是一条长河,走水路既快又省掉很多麻烦。水路狭长,穿过绣漪桥,便进入了豁然开朗的昆明湖,让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船至水木自亲码头,便到了院中比较中心的位置,无论向哪走去都不会太远。
园林中除了码头还有戏院,在离水木自亲不远的听鹂馆里,曾有一座专门为乾隆而修的坐北朝南的戏台,之所以与一般的戏台朝向相反,是因为乾隆曾几次登上戏台为母亲唱戏,南为尊,戏台自然要坐北朝南了。园中处处可见乾隆的“孝心”,他的母亲喜欢玉兰花,于是他在乐寿堂里种了玉兰树。也就是从那时起,北京人开始种玉兰的。而排云殿前的长廊自东向西共长728米,为了不让母亲在游走时过于辛苦,每个300度步,便有一亭,可以一歇。此廊不仅体现着孝心,也有着世界第一长廊的美誉,漫步其中,步移景换,以最安适的方式勾出一幅幅随处都可映入眼帘的山水图画。想必乾隆的母亲在游园时,欣赏的不仅是风景,更加感动于儿子的一片孝心吧。
清漪园在清政府国力鼎盛时期乾隆在位的十五年中被一点点建起,各处园子美轮美奂,精妙无比,几乎将天下园林之精髓全部囊括,整合了资源。不仅是彰显了当时的国力,也体现了巧夺天工的技艺,同时流露出东方园林的审美观念,还突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多重性。是文化史重要的一笔。只可惜清漪园无情地被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毁之一炬。损毁严重,后由“样式雷”家的雷廷昌主持重建,由于当年存放图样的房子一并在大火中被烧毁,雷廷昌靠着祖传技能和对园林的热情,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的做了修复,但仍然与乾隆时期的清漪园无法相比。
天地一家春慈禧太后晚年渴望长寿,园中的器物摆件中也突出了这一点。在仁寿殿内的正殿宝座后,有一面玻璃屏风,镌刻了226个不同字体的寿字,可见一斑。慈溪时期的颐和园较之从前大有不同,各处都体现着一个女性的专制。在园内的牌楼上和殿内棚顶的装饰彩绘中,昂首为凤,颔首为龙,甚至在几处殿前的青铜龙凤造型中,都如出一辙。现今园内可见的青铜器中皆有“天地一家春”的字样,天地一家春乃是慈溪刚入宫为兰贵人时的住处,靠着她的谋略和运气步步高升直至成为了大清国最尊贵的女人。
慈溪一直想办一次盛大的寿宴,无奈50岁时发生了中法海战,60岁时又有中日甲午战争,70岁时日俄战争争抢中国领土,故每逢大寿都不能尽兴。但仍在外忧内患、国库紧张的情况下极尽奢华的在颐和园内大办寿宴,宴请各国使臣和王公大臣几天几夜,戏园子也不停歇的演出,皇帝也时刻陪着。
慈溪时期的颐和园曾一度发挥外交职能。慈溪每每召见外国使臣都是在颐和园,曾邀请美国女画家Kathrin Karl在颐和园逗留了近10个月,在她的笔下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史料,其中的一幅慈溪画像被带到世博会代表清政府亮相,在传播技术还很不发达的当时被世人所瞩目,最后带有外交目的的赠与了美国政府,可惜作用甚微。
终于在1900年8月,曾一度辉煌皇家园林颐和园被八国联军完全破坏,奇珍异宝被全部掠夺,无耻之徒们将带不走的真玩尽力破坏,自此颐和园逐渐脱离了人们的视野也失去了昔日的光环。
军阀混战时期颐和园曾多次易主,随着清政府的灭亡,园林修缮日常管理的入不敷出,颐和园被逐渐开放售票以赚取养护费。给了普通民众亲近这曾繁华一世举世瞩目的皇家园林,也让颐和园不再清冷孤寂。无论是颐和园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观赏价值,走一遭,都会让人心潮澎湃。在品鉴的同时,去遇见那个内心深处的自我。
屋檐上的瑞兽园林是文化的体现,是记录文明的一种方式。从清漪园到至今已有200年,它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的兴衰灭亡;经历了中华大地曾被军阀和侵略者折磨的千疮百孔;目睹了新中国的努力诞生和发展。它在沧桑中见证着世事的变迁;它以一种安静平和的姿态讲述着历史,它传承了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默默的看着一切,有种千帆若看尽,云淡亦风轻的风范屹立在东方的文化之林中,告诉世人也警惕世人,万事万物皆可为过眼云烟,能够做的,唯有把握当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