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箐
谁是你心中最可爱的人?
课堂上老师以此为主旨,要求我们即刻做文。最不喜的就是命题作文!文章要发乎于情。没有情感的文章,我是胡诌不出来的。抑或是自己喝的墨水不多?!“谁是你心中最可爱的人?”倒带……脑海里只浮现出了一个身影——我的母亲……
晚共和国两年生的母亲,三岁痛失罹患骨癌的外祖母;外祖父相继被秘密遣送关押,不在子女身边二十载。命运之轮向母亲开启了曲折、坎坷的一生……
失去父母的抚育,母亲被其小外婆领回涪陵老家。五岁多因族中长辈生产,需使唤丫头,祖祖差人把母亲从农村老家带回江北老城。从此母亲寄居在祖祖的庇佑下……白天上学,课余还得听着长辈的差使,扮演着丫鬟的角色……虽有祖祖的怜惜,可母亲依然时常挨饿。祖祖疼爱母亲吃不饱饭,时不时会找借口说:“三儿,婆婆饿了,到外面给我买碗汤面。”,祖祖只是象征性地喝了汤,随后说:“吃不下了”,叫母亲把剩下的吃了。年幼的母亲上学没鞋子穿,母亲就帮着邻居倒夜桶,买了一双上学穿的鞋子。白天母亲穿着鞋子上学,放学回家又把鞋子脱了,打赤脚。我不解,问母亲“为什么要脱鞋子?”母亲说:“这样鞋子就不容易坏了。”……因外祖父的原因,母亲成了黑五类子女,被要求到江边担沙子。弱小的母亲挑不起担子,倔强而愤然地扔下扁担、箩筐,驳斥道“我父亲范了错,我又没范错,凭什么要求我不上学、担沙子?”
母亲的坚强、自强撼动着我……在那样的年代,我能如母亲般“倔犟”吗?
祖祖走了,母亲拎着祖祖临终时盖的破了洞的被子,响应了毛爷爷的号召,到农村去劳动改造。母亲在西湖公社的慰问表演会上与父亲相识、相恋、结婚,同时也上演着孔雀东南飞——父亲因工作与我们异地而居几十载,家中大情小事,母亲一力承担着……刚进城那会儿,因经济拮据,暂居住在祖屋;却不料被迫打了十年的官司。母亲说:“本来也没打算长期居住在那儿,可几次回家发现你们姐弟俩被关在门外,进不得家门,所以气愤之下,诉诸法律。”……
生活的艰辛、重担没有压垮母亲。母亲依然热爱着生活……
孩提时,母亲喜欢唱歌、跳舞,也曾想跟着隔壁租赁的叔叔学习拉二胡、吹笛子,只因没钱买乐器,母亲放弃了学习器乐的梦想。庆幸母亲天生一好嗓,成为班里的文艺骨干,常代表同学在学校里表演。就是在知青十年里,母亲也积极地组织公社的知青表演《白毛女》……
回城后家里有了电视,母亲最喜收看文艺频道,偶尔也会听着母亲跟着里面的人高兴地哼唱着,或歌曲、或越剧、或黄梅调……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成年后的我闲余也会听一听电视里的戏曲频道,更在母亲的影响下,涉猎了些文艺方面的书籍,拓宽了自己艺术方面的视野。
晚年的母亲,每周六、日都会到花卉园去散散步,听听、赏赏各文艺队的中老年人表演。大剧院建立后,我也会兴起,带着母亲去观赏表演。
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热爱,影响着我,也丰富着我的生活……母亲更是一个温柔善良的人。
在与母亲闲聊中,我曾疑惑地问母亲:“知青回城后大都离异,为何你不和父亲提出离婚?”母亲道“不愿看到你们姐弟俩没一个完整的家;加之你爸在我最艰难的时候没有抛弃我、没有嫌弃我的成分,坚持与我走到一起。”父亲常年工作在外,从不知我们娘仨在家遭人欺负,给父亲也只报喜不报忧……我曾问母亲“为何不把家里的情况告诉父亲?”母亲说:“不想你爸回到单位背思想包袱。”母亲就这样咬着牙、默默承受着一切……想想我面临生活的重压,我却不及母亲十之一二……生活差点儿让我“崩盘”,我曾陷入深度的抑郁中……是母亲的一句“好死不如赖活着。”让我度过了黑暗……。
人有其劣根性——见不得别人的好。族人的打骂、嘲讽依稀让人潸然……是母亲的宽容、大度释然了我心中的沟壑,抚平了我童年的伤痕……!母亲常对我说:“血浓于水。我们毕竟是亲人,是家人,是有着血缘的。在主城里,我娘家的亲人不多!”
回溯往昔……几十载的风雨,我与母亲接触最多,母亲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刻……母亲虽也有着不足——重男轻女,晚年受“享乐主义”思潮影响,也凸现出了某些“利己主义”,然母亲羸弱的身躯,肩挑起生活的大山,那种高大、伟岸,对生活那种乐观的精神,深深嵌入我心里……!
母亲是我心里最可爱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