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终不能得偿易储之愿,真实缘由史无明载。除去“四皓”之说,千古之下试推论,真相可能存乎以下几点:
一、高祖吸取了“扶苏死,胡亥立”,少子当国终至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
二、群臣力争。周昌争,张良争,叔孙通争,······群臣中护持刘盈者确实不少,高祖对此应有所顾忌;
三、吕氏宗强。迎合高祖剪除异姓诸侯的意图,在诛戮韩信、彭越二人的过程中,吕后出力甚巨,高祖对其高超的政治手腕恐亦不得不服;
四、高祖来不及完成易储的布置。高祖征英布时受致命箭伤,自知时日无多,班师后易储之意愈加迫切,但其行动还是败给了时间。说是来不及完成布置,是因为确已有所布置。囚禁萧何(从首脑入手,钳制整个丰沛功臣集团)、下令在军中斩杀征燕未还的樊哙(吕后的妹夫),这不就是在为赶刘盈下台、扶如意上位做准备吗?只是天不假年,高祖种种布置在初露端倪之际就因其驾崩而不得不中辍。但时间不够,恐怕才是高祖未能易储的真正原因!
无论如何,汉高祖刘邦在其弥留之际,也同样尝到了“不如意事常八九”的人生况味。这种滋味,应是他漫长的平民生涯中早已熟知的。帝王的身份或许会让他对此日渐隔膜。但死亡终会让他记起一切。前述刘邦为其心爱的女人所吟唱的楚歌也许并不真确。但其中蕴含的凄凉之意、无可奈何之憾却可让我们真切领会,它实已道出歌者的心声。不如意的刘邦,最后能为那个叫“如意”的孩子做的,就是任命耿直的周昌为赵国的国相,将爱子置于强臣的保护之下。
周昌曾公开对高祖的易储之论唱反调,面折廷诤,大仵上意。他得授赵国相位,颇出人意料。高祖看重的就是他的信义与强悍。
高祖崩,孝惠立,天下之权归于吕氏。吕后立刻想对戚姬母子下手。周昌多次强硬地拒绝了朝廷对如意的征召令,还曾直言不讳地对吕后派来的使者说:“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吕后明了周昌的态度后,就先把他调离赵国,然后再次征召赵王如意。于是,少年踏上了他的死亡之旅。
此时,挺身而出对刘如意施加保护的又是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刘盈。
读史越多,我对汉孝惠帝刘盈的好感就越深。上下五千年,如刘盈这般心地善良、人品醇厚的皇帝,实在稀有。他是个童年颠沛流离,少年饱经忧患,青年郁气难舒,且未能拥有中年与老年的可怜人,却一直对周围的人和事温柔相待。正所谓“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最有理由痛恨刘如意的,就是刘盈。可他不恨,还想凭一己之力拯救弟弟。
洞悉母亲用心的刘盈,抢先把如意迎入宫中与自己共起居,回护备至。奈何百密一疏,孝惠元年十二月的某个冬日黎明,在刘盈独出习射的短暂空隙里,刘如意被吕后派来的人灌了毒酒,一命呜呼。
说起来,刘如意本人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是如此模糊,以致我们对他的面目、性情和想法其实并不清楚。连他究竟对帝位是否存有野心,也不知道。只是,少年的夭亡,总能牵动人的恻隐之情。我不禁想象,若未横遭毒手,在刘盈的友爱与庇护下,刘如意是否能以富贵藩王的身份安然度过一生?乃至在刘盈身后,孝文帝刘恒那样的命运是否也有可能降临到他头上?然而,一杯毒酒让刘如意的人生戛然而止,一切的可能性也就此被斩断了。
史书将如意之死对刘盈心灵的冲击与伤害付诸阙如。也许太史公也不忍言及吧。但等到目睹戚姬以“人彘”的形态无比凄惨地死去时,刘盈的情感爆发了,而这回历史记下了他对自己母亲的控诉:“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这个曾经黎明即起习射健身、奋发图强的大好青年,从此走上了自毁之路,不再关心国事,也不再关心自己,“酒色了残春”罢了。
传说刘如意的魂灵后来化为苍犬作祟,终于吓死了吕后。此说与周宣王遭大臣杜伯的冤魂报复,受惊而死之事很像,都是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史家加于施恶者身上的因果报应故事。实为冗笔。对于一个母亲来说,难道还有比亲手毁灭自己儿子更大的报应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