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母亲的一生(5)

作者: 欣然_bd23 | 来源:发表于2018-01-27 23:58 被阅读155次
    [乡土]母亲的一生(5)

    母亲的一生(4)

    1962年,全国开始实行刘少奇主席1959年4月份提出的“三自一包”政策。三自一包指的是自负盈亏、自由市场、自留地和包产到户。

    大队支书向农民传达了党中央的会议精神,允许农民开垦自留地,搞家庭养殖。使农民看到了渡过难关有了希望。父母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利用早晚的时间带领哥哥们,在荒山和河渠沟道开垦自留地。并在自留地里种上了庄稼。

    1962年上半年,风调雨顺,连续三年的干旱终于结束了。田里的麦子获得了丰收,我家除了从生产队里分得的粮食外,我们开垦的自留地里也打下了不少的粮食。家里有了存粮,终于可以让家人们吃饱肚子了,终于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父母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当生活开始好转时,父母亲就把为已经成年的二哥的婚事提到了家里的议事日程上来。

    当时,二哥已经二十四五岁了,在农村已属于大龄青年了,村里和他同龄的年轻人都已娶妻生子,有的孩子都快上学了。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到处托人给二哥找对象。

    二哥性格内向、不善言语,又十分倔强。虽然已远远地超过了结婚年龄,但他自己对娶妻成家一点都不主动。

    为了二哥的婚事,母亲真是操碎了心。每次带他去相亲,母亲都要提前几天做他的思想工作,他才勉强跟着父亲去相亲。相亲后,他又不明确的表态是否中意对方,急得母亲直掉眼泪。

    有一次,媒人都把二哥相亲的对象都带到了约定的地点,可二哥还是要赶着羊上山,母亲急了,跪在地上,抱着二哥的腿不放,二哥才无奈地放下了羊鞭,跟着父亲去相亲。

    这次,终于相亲成功。父母担心二哥又反悔,很快地为二哥成了家,了却二位老人的一桩心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纷纷离开城市,到农村接受劳动锻炼。

    首批来到我们生产队的是从省城派下来三名知青,其中有一位女大学生被分配到我们家吃住。母亲对她关怀备至,她吃不惯粗粮,母亲变着花样给她做饭吃。晚上她一个人住在窑洞不习惯,母亲就让我给他作伴。

    为了使她很快地适应农村生活,母亲还手把手教她烧土炕、下河担水、干农活。她来到农村不到一个月,就很快融入了我们的家庭,她像我的堂姐那样,亲切地称呼父母为“二大”、“二妈”。

    这位女大学生的举手投足,无不透露出知识分子的文雅、稳重,有教养。母亲在和她的朝夕相处中,深深地喜欢上了她。她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成为有知识有教养的人。

    当时,三哥是我们是生产队唯一考上初小的学生,却因为我们家里生活困难,辍学回家务农。我们兄弟中只有我和四哥还在上学。母亲暗暗下决心,就是家里有再大的困难,也要供我们上学。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三自一包”被中央废除,农村开始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并且将农民的养殖业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没有了自由市场,母亲的家庭养殖被迫停止,家里的收入锐减,我们上学的学费成了家里得一大难题。

    母亲为了支持我们继续求学,她独自承担了所有的家务活。就是周末和寒暑假,也不让我们帮她干家务,而是让我们兄弟俩上山挖药,为我们自己挣学费。

    为了追求亩产量,生产队把大部分土地都种上了产量高的玉米和高粱等农作物。这样,农民的主食就成了玉米和高粱。

    我和四哥要到离家30多里路的学校上学,离家远,需要在学校住校。每到周末,母亲都要早早起床,为我们兄弟俩准备一周的干粮。粗粮难做,又难以下咽。玉米面烙饼、高粱面卷、高粱炒面等是母亲变着花样为我们准备的干粮。由于我们兄弟俩还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母亲担心我们在学校挨饿,每次都为我们准备了充足的食物。

    那时,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住宿条件非常简陋,宿舍里没有床板,只是在潮湿的窑洞里的地上铺一层麦草供学生晚上睡觉。母亲担心我们受凉后落下病根,就用针线把编织袋连在一起,在里面装上麦草,做成厚厚地麦草垫子,让我们哥俩带到学校,铺在地上驱寒。

    那时,母亲已六十多岁,由于长期的劳累,而患上了严重的哮喘病和心脏病,她的身体显得十分虚弱。每次犯病,母亲都舍不得花钱请医问药,而是通过我们农村讲迷信的办法治病。由于当时母亲的病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而落下了病根。

    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正是母亲用她那坚强的毅力,支撑着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读完了高中。

    父母虽然没有上过学,但从插队的知青那里知道国家在1966年就取消了高考制度。但是从来没有动过让我们退学回家劳动的念头。

    我们上学期间,几乎有一半时间学校都组织我们参加劳动。只要有机会在教室学习,老师不想荒废了我们这一代,还是非常尽职地为我们传授文化知识。我和四哥深知父母的不易,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非常刻苦,在同学中算是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深得老师的器重。

    1973年邓小平复出,在他主持下,国务院批转了《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对两年前开始实行的采取推荐和选拔工农兵上大学的规定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文化考试”的内容,试图恢复用知识选拔人才的制度。

    这对于我们农村的知识青年来说,这是个天大的喜讯:终于可以凭借知识上大学了!四哥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考上了名牌大学,毕业后,因成绩优秀而留校任教,成为大学教授。

    我高中毕业后,在生产队劳动了两年后。因在校期间学习成绩好,被给我任过课的老师推荐当了民办教师。

    1977年,再次复出的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做出了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

    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当年就参加了高考,因准备不足而落选,在母亲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利用一年的时间刻苦复习功课,次年再次参加高考,我考上了师范,毕业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教师。

    我和四哥终于完成了母亲的夙愿,每当乡亲们在母亲面前夸她培育了两个好儿子时,母亲的脸上总是充满了自豪之感。

    母亲的一生(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土]母亲的一生(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jne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