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600年 -471年公元前500年之间)春秋末宋国相邑(今安徽涡阳)人;另一说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曾在东周首都洛阳担任“守藏室之史”,也就是管理藏书的史官。但是按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的说法,先秦的老子有三个,一位是楚苦县的李耳,一位是楚人老莱子,还有一位是周太史儋,世人不知道哪个是真正的老子。不过,从司马迁的记述来看,他是倾向于李耳就是写《道德经》的老子的。他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疆为我着术。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
早年求学,任周守藏室之史
由于年代久远,许多资料对老子的记载多有分歧和矛盾之处,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老子的描述语焉不详,言辞多有犹豫。有资料说:“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生卒年月无处可考。据说老子的母亲感应到天坠一流星入腹中,怀孕十一个月才生下老子,老子的母亲却难产而死。令人惊奇的是老子是“从母左腋出”,刚生下时上唇即有一道淡淡的白胡子,且两只耳朵出奇地大,于是老子给取名为李耳。又有资料说:老子母亲理氏吃李子而怀上老子,怀孕81年才生下老子,生下的时候就是个小老头。但无论哪种说法,都只为增添老子的传奇色彩。
老子长大后拜常枞为师。据记载,常枞是一位精通殷商礼乐的学者,他学识渊博,诲人不倦。常枞对老子的教导,都要老子自己用心体会和领悟。他告诉老子,人在经过故乡时要下车,表示不忘故旧根本;在高大的树旁经过要弯腰伛背,以示其对长辈的尊敬。
老子学习勤奋,再加上常枞的悉心教导,思想日益成熟。老子与孔子生活于同时代,比孔子年岁大些。随着老子逐渐成长为一个颇有名气的学者,他的声名不断扩大,于是老子被任命为周守藏室之史官,管理朝廷的众多藏书。老子在担任史官的过程中研读了《尚书》。《尚书》中载有从尧到周初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的讲话、文告,包含了那个时代诸多的文化奥义和高深的道理。
孔子问礼,老子为龙
老子做周收藏室的史官,研读《尚书》的时期,老子的名声逐渐远播开来,许多学者都慕名前来求教,而孔子就是最著名的一位。孔子问礼于老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的盛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礼记·曾子问》和《庄子》中的《知北游》《天道》《天运》等古籍中均记载有“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但各书关于孔子问礼时的年龄差异极大,有说五十一岁,有说十七岁的,所以有人认为孔子问礼时年龄的差异,本身就说明孔子曾在不同时期拜访过老子。可孔子与老子总共见过几次面,有言两次的、三次的、四次的,有的甚至说很多次等等,不一而足。而关于孔子和老子的关系,有说是师承关系,有说对立关系,也有说切磋交流关系等等,莫衷一是。本文姑且以为,孔子求教于老子,且前后两次。
据说孔子曾专程从鲁国出发,前往洛阳向老子问礼。二人谈论颇多。在庙堂的台阶前,他们看到一尊金人,孔子问:金人背后的铭文“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虑”是什么意思?老子回答道:一个人即使肉体已腐朽,他的言论还存在。作为君子,只有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才可以出仕,时机不成熟时就随遇而安。会做生意的商人,往往把货物藏得严实,好像一无所有,而品德高的君子,往往看起来十分愚钝。去掉你身上的骄气和造作,除去你过多的欲望和志向,这些只会对你有益而无害。
孔子回到鲁国,对弟子说:鸟,我知道它能在天空中飞翔;鱼,我知道它能在水里游动;野兽,我也知道它能在地上奔跑。能奔跑的野兽,我可以用网子去捉它,能游动的鱼我可以用鱼钩钓它,能飞翔的鸟,我可以用箭射它。但是龙,我就不知道了,龙能否乘风飞上天呢?我见到老子,感觉他就像龙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