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是做人的楷模,君子人格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生的道德追求,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在生活中处处都要与人打交道,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人渴求的。谁不希望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受人欢迎,良朋相伴,善言相随呢?然而现实却是,与人交往的道路沟沟坎坎、崎岖不平。不被理解,甚至误解,陷入窘境,百口莫辩;择友不慎,识人不明,阳奉阴违,暗箭伤人;这些遭遇都会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心理脆弱一点的朋友便可能会怀疑人生,不禁感慨:“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渐渐地,我们离初心越来越远,为了防止受伤,穿上厚重的铠甲、带上伪装的面具,怀揣着“逢人便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的处世信条,自以为怀瑾握瑜,实际上已经变得圆滑世故了。我们常说要坚守原则,做好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谁可以面对人世上的风风雨雨而始终不低头呢?《论语》告诉我们:君子可以。
正视问题 反躬自省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卫灵公》
这一章我们不妨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君子不管做什么事都全靠自己的努力。大学时代的一位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要做到“绝望式独立”。绝望的意思是你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我是孤独的战士,不能指望任何人来帮我。我不拼爹也不拼家世背景,所有外在的附加条件我都没有,只有抱定这种绝望的信念,才能激励自己去独立奋斗,培养主动寻找机会的意识,不断磨练自己,把自己做大做强,成就一番事业。岁月浮沉,人事变迁,这些都无法磨平你的棱角,反而会使你那些骄傲的棱角变得更加锋利。
二是遭遇挫折后,更要反求诸己,从自身找原因,也就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复圣颜子的志向便是“不迁怒,不贰过”。能够经常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人就会发现不足并且加以修正补救,能力便会不断提高。总把问题推到别人身上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缺乏基本的责任感,这样的人难成大事,小事也往往办砸。在团队中常常会让别人感到焦虑,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愿意与其合作,在缺少支持的情况下,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更小了。同时,总归咎别人,永远也发现不了失败的真正原因,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即使有重新开始的机会,也会在同样的问题上遭受挫折,一再摔跤,成功就更变得遥不可及了。因此,面对失败也好,面对问题也罢,一定要反躬自省,客观对待。
无关好恶 以义取之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对待问题要客观,对待人更要客观。不能因某人说了几句正确的话,就全面肯定这个人;也不能因为某人说了几句错误的话,就全面否定这个人。说起来,这个道理还是孔子的弟子宰予教给他的呢。一天,宰予在大白天的时候没有学习而在睡觉,孔子看到后非常生气,评价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继而他感慨地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不仅要听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因宰予的而改变的”。宰予在孔门四科中位列言语科第一,排在子贡前面,是能言善辩之人。夫子原先也是够真诚的了,听某人说了什么就相信他一定会做到,直到见识了宰我的言行不一之后,才变得更为慎重了。其实,影响我们对别人做出公正判断有好多原因。《大学》有云:“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人和言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二者的关系非常复杂。如果好人只说好话,坏人只说坏话,判断起来自然十分简单了。可事实是好人也可能说坏话,坏人也可能说好话,因此评价人、判断言,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客观为上。比如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奸臣秦桧,他为官之时就没做过好事吗?自然不会。在徽宗和钦宗被俘虏后,金人要立主和派的张邦昌为傀儡皇帝,秦桧认为张邦昌趋炎附势,对金兵请求割地赔款议和,有损朝廷和百姓的利益,因此极力持反对。可见,没有人会一直正确或一直错误,再坏的人,也可能做好事。因此,当我们想评判一个人时,一定要慎而又慎,不要轻易地给别人定性、下结论,因为即便是对自己,我们也不能完全判断、剖析准确,又怎么能随便评判别人呢?俗语讲:“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实际上是批评这种不良现象。因为俗语还说:“晚上不说鬼,白天不说人。”《圣经》中也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东西方的智慧都是相通的。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我们一方面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多反思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能不情绪化地臧否他人,我们一定可以不断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成为人恒敬之的君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