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心理(11)】——和谐(认知行为疗法)

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造就人的美;表现在物上,造就了物的美;融汇于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世间最平和的快乐就是静观天地与人世,慢慢地品味出她的和谐。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和谐为美,君子和而不同,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和谐就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他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应该尊重彼此间的相互帮助,这在社会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自然的巨大力量不是以丑恶而是以美来显现它的真相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聪明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帮助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帮助别人。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友谊是一种以善意和爱心去连接世上一切神俗事物的和谐。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绝妙无伦的。——丁俊贵
一、和谐理念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它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
(一)西方的“和谐”理念
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
赫拉克利特认为,和谐产生于对立的东西。
文艺复兴后许多思想家都把“和谐”视为重要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真正把握了“和谐”理念,提倡社会和谐。
(二)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
“和而不同”、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
政治和谐,一种社会政治安定状态。
遵循事物发展客观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总之,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它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
和谐社会是指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和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即“形成全体人们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和谐社会
人类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灵危机、人际危机、自然环境危机。
当人面对物欲横流的世俗世界时,多少人由于以自我为中心而向外逐物,以自己物欲之满足为宗旨,不知省察物欲的虚妄和片面满足物欲的危害,结果心为物驭,精神被污染扭曲,丧失了真正自我及内心安详宁静之真乐。
多少人为了权、利和名不惜坑蒙拐骗,背信弃义,更有甚者兄弟父子反目成仇,结果使友情、亲情逐渐淡漠。
又有多少人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片面观点支配下,大肆向自然掠夺资源,致使出现了全球变暖、草原沙化、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促使人们不断去思考和期盼建立一种理想的“和谐社会”。
这种理想的“和谐社会”应该是包括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大量的“和谐”思想,它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
佛教理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佛教人生观、戒律观、修行观中讲究去无明、灭贪欲、守戒律、修心性,其中充满着身心和谐。
佛教慈悲观、孝亲观、善恶观中讲究念慈悲、守孝道、行善事,其中蕴涵着人际和谐。
佛教缘起观、平等观、中道观中讲究万物相联、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片面发展,其中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佛教思想中这些和谐理念既包含积极因素,又包含着消极因素。我们应择其精华,去其糟粕。
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佛教发源于印度,公元前二世纪左右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传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佛教思想在这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与中国传统思想互相融合,最终演变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思想中的很多精华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之中,成为了中国人日常办事的准则。
佛教思想中讲修身养性、慈悲行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理念给我们当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三、佛学之和谐
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出现以来,社会成员共同向往的美好社会,是人类的孜孜以求的理想家园。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国家与国家、组织与组织、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息息相关,更加互相依赖,我们的生存空间、社会环境的和谐程度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品质。
从佛教的角度思考和谐社会,就会清晰地领悟和谐社会也是佛教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
从和谐社会的角度观察佛教,也会清楚地发现佛教也是和谐社会独特的精神资源。
因此,社会因佛教的存在而更加和谐;佛教因社会的和谐而更加圣洁、祥和。
佛陀创教的宗旨,就是为了解决人生的痛苦和烦恼,化解各类矛盾,净化人心,提高觉悟和智慧,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佛教教义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和和平理念,佛教的慈悲、智慧、平等的观念,与和谐、和平、和睦紧密相联。在历史的长河中,佛教为世界和平、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佛学的和谐思想
1.佛教典籍中的和谐思想。
和谐的理念是佛教理论的组成部分,佛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
从诸多佛典中都可以看到,如《无明罗刹集》卷上云:“能善和谐,造作业果,转轮生死,无有穷已……能如此者,即是众生真善知识。不毁净戒能修禅定,增长觉慧能坏恶趣,得解脱道观四谛方。”
说明了和谐即种善因,纵然在生死中,亦能达到出入生死的解脱境界。
天台智者大师把和谐作为清规戒律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和谐就是在动静中求平衡,行为应符合中道,在《四念住》卷第一中说:“佛之遗嘱,以戒为师。师训七支,弟子奉行。莫令污染,仁让贞信。和雅真正,战战兢兢,动静和谐,故言以戒为师也。”
《维摩经疏》卷第三曰:“今以平等空中出声导之,和谐两家不学偏执。”
平等即不偏不倚的中空,和谐两家即是中道,以和谐思想行中道,必得自由解脱。
2.从佛教的平等观论和谐。
佛教产生的时代正是印度奴隶占有制十分盛行的时期,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和奴隶制度,统治者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也就是种姓制度,导致印度社会处于不和谐的状态中。社会利益关系无法妥善协调,矛盾尖锐复杂,各阶层之间相互仇视,社会秩序动荡不安。
目睹此状,释迦牟尼佛以深心悲愿、无畏气慨和博大胸襟创立了佛教,提倡众生平等,主张各国和平,呼吁慈悲济世,用清凉的法雨甘露浇灭燃烧在当时印度各阶级心中的瞋恨之火、贪婪之火、无明之火,为当时印度社会提供了苦口良药,也为后代人类社会的和谐共处提供了不朽的精神资源。
佛教从“佛性平等”、“众生皆有佛性”理念出发得出“一切众生悉皆平等”的论断。
道生在《法华经疏》中说:“闻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因此平等观念不仅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观照法门,也是明心见性后的一种真实体验。
平等的观照,就是要舍弃一切差别相,而体悟万物平等的“共相”,乃至达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有了这样的平等观,就有了“六和敬”这种民主平等的僧团生活组织原则。
就有了充分体现佛教僧团内部平等性、民主性的“羯磨”制度。
佛教的平等观不是从外在的经济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受教育机会平等、男女权利平等、法律地位平等入手,也不执着于起点的平等、规则的平等抑或结果的平等、机会的平等,而是从生命的内在本性、终极价值入手,追求一种彻底的、完整的、全过程的平等。
佛教主张一种最广大的平等观,《金刚经》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主张强弱、富贫、大小、上下互相之间应该理解、谅解、宽容,彼此之间应该互相尊重,建立互信与合作。
佛教平等观虽然角度不同、侧重点各异,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都具有一定的启迪价值和借鉴意义。
3.佛教的缘起、中道理论与和谐思想。
佛教有崇尚和谐的传统,佛教的核心思想缘起论,就是指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都是有原因和条件的,一因不能生果,世间万物都处在多种因果相续相连的关系之中,都息息相关。
每一事物、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价值,万事万物都是一种和合共生的关系。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佛教主张“自他不二”,就是从缘起法则观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每个人的生存都有赖于他人和社会,人与人互相依存,密切关联。
佛教把“中道正观”摆在重要位置来体现和谐思想,反对任何偏激的思想和行为。
离开了中道,不仅社会不能协调,人心也不能协调。
所谓中道,指脱离边邪、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
《大宝积经》云:“常是一边,无常是一边,常无常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我无我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
对于中道的理解,大、小乘乃至各宗派的阐释虽有不同,但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可以说明。
从认识论的方面来看,佛教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佛法之正见,令众生彻见宇宙人生的真相。
从方法论的方面来看,佛教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佛法之正行,令众生实践解脱道,并最终获得圆满的解脱。
佛教提倡的是智慧的中道正行,具体落实在八正道之中: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4.从佛教的圆融辩证思想论和谐。
佛教的圆融观认为万法容于一心,故万法相容无碍,一与多、总与別、成与坏相依赖而存在,故二者之间相互容含,一体无別。
虽然二者所建立的基础是不同的,但是佛教的圆融无碍观作为一种观点、一种方法、一种境界,不仅体现了辩证的思辨智慧,而且体现了对待诸矛盾大而容之、圆而通之的精神,在矛盾重重多极化的社会里,非常需要这种辩证智慧和精神境界。
圆融是学佛之人的一种境界,功德圆满,成就人生。是一种处世态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合贯通。
这里的圆融并非奸诈狡猾,而是一种“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处世原则。
佛教向人们描述了万物的结构,如实地分析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让人们深切地认识到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并教给人们去清醒地认识它们的方法与途径。
般若经提出“空色不二”,维摩诘立“不二法门”,天台宗提倡“三谛圆融”,华严宗提倡“六相圆融”等,都强调此岸与彼岸、现象与本体、全体与部分,乃至一多、大小、长短,隐显、成坏等等对立与差別之间都是相通互融的。
禅宗主张的人即佛、佛即人、世间即出世间、烦恼即菩提、迷即悟、生死即涅槃等也是一种圆融无碍的思想。
这些辩证法思想不仅开导了我们的思维方法,拓展了人们的思维空间,而且提高了人们的思维能力,为人们认识整个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5.佛教六和敬的和谐思想。
佛陀为了使僧团能够有效地、和谐地运作,提出和合的六大要素,即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意和同悦、身和同住、口和无诤。
“戒和同修”是律治的精神所在。
而和谐社会必须是行为规范的社会,“佛在僧数”说明律治意义上的平等,对立法者、执法者、守法者同样具有法律约束意义,否则必影响到大众的团结。
从戒律的止持与作持来看,行为规范不是一种消极地遵守,而是积极地去多行善事,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
“见和同解”是团队精神或公共精神,而和谐社会必须有公共精神的提倡。
一个团体或社会,虽然其成员的思想各有差异,从事不同的社会活动,但是必须有基本的伦理价值观和团体精神,才能保证团体的生命力与社会的动态的稳定性。
所以,道德、宗教、人文等精神所提供的超越性价值,可以引导人们在物质利益之外寻求生活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超越个人私利的局限,认同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形成最基本的公共精神。
当今社会日趋多样化,必然有一个社会主流的价值认同与对社会所有成员的包容,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正是希望能够凝聚社会多元的力量。
“利和同均”是财富分配的原则,而和谐社会必须是利益相对均衡的社会。
在一个集团或社会中,必须防范人性的堕落与过于自私,必须对利益作出适当的调剂、节制。
不但如此,更要提倡布施,即慈善救济的慈悲精神,扶危济贫、互相救助,使困难、弱势群体得到帮助。
从佛教的僧团来看,律治、经济、思想并重,在见和、戒和、利和的原则上,才会有平等、和谐、民主、自由的团结,才能负担起住持佛法的责任。
构建和谐社会亦是如此,遵纪守法,提倡道德,平等民主,充分发挥各阶层的力量。
见和、戒和、利和是和合的本质,表现在僧团中,必定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这三者亦是和谐社会的表现。
6.人间佛教思想与社会和谐。
《无量寿经》云:“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近代高僧太虚法师法语:“人间佛教是根据佛法常住真理涤除其不合时代的思想文化,展开佛教教化功能。”
其思想具体体现为人生佛教、人间佛教、人间净土。一方面以个人的人格去影响社会;一方面合力净化社会,达成建设人间净土的目标。
人间佛教思想就是佛教思想体系中思维理念和行动准则的和谐,其目的就是要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众生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社会打下深厚的基础,成为中国人生活的组成部分,应该归功于佛教的奉献思想。
佛教传入中国的成功之处,是其以积极入世的态度成功地改造了自己,从注重僧尼个人修行的印度佛教变成积极服务人间的中国佛教。
唐朝慧能大师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强调在世间觉悟,觉悟在世间;百丈禅师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近代太虚大师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进一步提出人间佛教的号。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是当代佛教立足自身、服务社会的宗旨,庄严国土,为使我们的国家不断走向繁荣昌盛、文明富强,使全国人民都有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以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崭新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利乐有情,就是行于善业,化导人心,在教内教外广结善缘,创建慈善、仁爱、安定、祥和的社会关系,促进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大局,保障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人间佛教思想致力于启迪人的智慧、净化人的心灵、昂扬人的正气、促进人的精进。
体现了佛教关注社会、关切人生、积极入世的积极态度,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表现。
(二)佛学与其他文化
1.以慈悲、智慧、平等、包容的精神来处理各方面关系。
人与人、人与自然、团体与团体、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佛教的慈悲就是彻底革除自私狭隘的自我中心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一举一动都要关注到对其他众生苦乐的影响。
智慧就是要认识到自然宇宙和人类社会变化的缘起性,消除不同人群内心所坚固执着的各种成见、偏见及由此引发的与他人不和谐的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人和事物不正确、不实事求是的认识方法,在面对种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以及种种困难冲突时,善巧解除自己及他人的烦恼和痛苦。
平等是尊重所有有情生命的生存权利和种种需求,透过差别各殊的自相而了达万物平等的共相,在国际社会上就容易找到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基础。
包容是理解、接纳所有与自己不同的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等。
只有真正以佛法的慈悲之心为出发点去面对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宗教与宗教之间的不同利益,在发生矛盾冲突之时多站在对方立场上去想一想,学习佛法六度四摄的善巧方便去解决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真正尊重不同的个人、民族、宗教、国家的相对独立的生存权利和需要,理解、接纳、包容不同个体、团体、组织之间生存发展的历史性、区域性、多元性、差异性,才能化解冲突、战争等种种的不和谐,推进不同个体乃至社会整体的繁荣发展。
和谐的前提是肯定事物的差异性,凸显不同事物的个性,即古代圣贤主张的“和而不同”。
我们要充分认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彼此的信仰、文化体系及价值观的选择,要互相尊重、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包容。
2.以人为本、以德为本来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和谐社会应该是具有和睦相处人际关系的社会,应该是以人为本,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维护社会公德,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中国佛教文化很强调和谐,所以才有和衷共济、和睦相处、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等和的观念,强调消除矛盾对立,增强团结协作,其基本要义与和谐社会是相通的。
倘若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错误思想在社会生活中蔓延开来,许多人忘记了社会公义和道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淡化。甚至昧着良心干着各种损人利己的事情,因此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件很有现实意义的系统工程。
佛教认为人生痛苦的原因是人们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做了错误的认识,从而导致错误的人生追求,由此引起无尽的烦恼。
佛教教人体悟到世间一切的虚幻性,从而以内心的平和与安定来带动外界的和谐与安定。
3.真诚平和、谦虚谨慎来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佛教认为人们的贪、嗔、痴是造成心灵不安宁的原因,这三毒同时也是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的原因。
去除三毒,待人真诚,慈悲为怀,既能使人心态平和,有益于自己心灵的健康,也有利于减少与他人的对立,减少社会矛盾。
这种态度无疑有助于人与人宽容、厚道相待,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也来自人的贡高我慢,因此学习佛教推崇的平等恭敬精神,无疑对改善紧张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众生平等是佛教的最为基本的思想之一,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在本质、空性上没有任何差别。
每一个生命,均没有高下贵贱等差别,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因此不可用分别的眼光来看待他人。
菩萨对一切众生,都无条件地关爱与呵护。要平等以待人,实现社会的和谐,就要消除我见,因为我见是造成不平等和纷争的罪恶之源。
佛教有一尊常不轻菩萨,对他见到的众生,都恭敬礼拜说:“我对你们深加尊敬,绝不敢心生轻贱,因为我深信你们都可以践行菩萨道,皆可成佛。”
如果我们对身边的人,都能具有常不轻菩萨的恭敬之心,那么,必然实现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从而对社会的安宁有相当的助益。
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进一步扩展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族群、各个行业之间的和谐。
对于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佛教《本生经》说:“生命是同一的,痛苦的根源都一样,谁也不会用自己的一只手伤害另一只手,那样他自己会感到痛苦。”
教导人们与他人和谐相处、平等对待、理解宽容、慈悲博爱,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
(三)佛学资源
1.爱国爱教思想是佛教立足和谐社会的根本。
中国佛教从古至今,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晋代高僧道安法师就曾提出:“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论断,阐明了佛教与国家命运之间唇齿相依的关系。
佛教界的爱国前辈出家不忘爱国、修行不忘济世,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玄奘大师西行求法的伟大壮举、鉴真大师东渡弘法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弘一法师“念佛不忘爱国、爱国不忘念佛”的名言、赵朴老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拥党爱民的思想品格,无不说明他们心系祖国,情系众生。
我们新中国佛教徒首先是新中国公民。从我们信奉的佛教教义讲,尤其是从公民应尽的义务和天职讲,佛教徒应该而且必须热爱、维护世世代代哺育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可爱的祖国。
爱国,在现今就是热爱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是要为着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中国佛教界一直坚守爱国爱教的信念,时刻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具有拥护党和政府、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弘扬佛教界这种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对佛教自身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佛教以心为本的和谐理论可以促进社会和谐。
《维摩诘经》云:“若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佛教是最重视心的作用的宗教,对于心和世界的关系有着精深的阐述。
《楞严经》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大般若经》云:“于一切法,心为前导。若善知心,悉解众法,种种世法,皆由心造;心不自见种种过失,若善若恶,皆由心起”。
人心的力量不可思议,开发心的潜能对培养健全的人格、构建和谐社会和创造世界和平,无疑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佛教提倡的智慧心、慈悲心、平等心、宽容心,正是通往和谐世界的心灵管道,具备促进和谐的独特优势。
从和平与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和平才有发展,也只有发展才能和平。和平与发展也是佛教的共同目标。
因此,发扬佛教的和谐理论,可以促进社会的有序、健康发展。
佛教讲心安、心净,心平,都是从和谐的心开始。
发扬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净化心灵,利乐人群,建设国家,服务社会,就是佛教促进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民族的立足点,每个佛教的信仰者,都应自觉要求自己从我做起,努力发扬佛教在促进社会良性发展方面的独特作用,为佛教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3.佛教的宽容精神有助化解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往往会给个人和民族造成心理乃至生理上的痛苦,尤其是通过战乱带来的文化冲突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民族都是非常严重的伤害。
但文化冲突是一种客观现象,谁都无法回避也无法制止,如何以智慧化解文化冲突,是人们长期考虑的一个问题。
佛教文化具有十分明显的兼容性优势。佛教传入中国后,吸收了中国儒教和道教的一些观点,主张三教并存。
儒、释、道的三教合流,融合儒治世、佛治心、道治身的社会功能,佛教实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水乳交融。
多元共存在中国佛教文化中表现为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重点是和,和的本义是指不同事物的协和并存,也就是探讨诸多不同因素在不同的关系网络中如何共处。
不同事物的并存并不是在各自孤立的状态下静态地并存,而是在不断的对话和交往中,从互相矛盾乃至抵触,到互相认识、互相吸取补充,并以自身的特殊性证实人类共同的普遍性的存在,这是一种在相互关系中不断变化的、动态的并存。
佛教文化的兼容性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文化基础,从中汲取与异质文化共同发展的生存智慧,对化解当前的中西文化冲突,改善近年来出现的因中西文化冲突造成的信仰迷失、道德滑坡等现象应有一定作用。
4.佛教的环保理念与和谐自然。
佛教传入我国二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佛教徒已形成了自身的独特生活方式,具有很高的环保价值,这集中体现于节俭、素食、放生、美化环境、植树造林等活动中。
佛教的环保实践,不仅为佛教徒的自我完善提供了一种方法,也为佛教适应社会、服务人群指明了重要方向,同时也指明了全球生态保护的根本出路,即从我做起、提高认识、人人参与。
佛教所蕴含的深刻环保意识,通过解读佛教经典,考察古往今来佛教徒的实践,都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
“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的佛教缘起思想,充分说明了人与世间万物有着和合共住生、唇齿相依、互为因果的密切关系。
同样,佛教的“依正不二”理论告诉我们,主体的人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地球是人与万物共有的空间,多样性的共生环境是维持我们世界和谐的重要基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就等于毁灭人类自身。
佛教主张草木无情皆有性,应像爱护有情众生一样加以爱护。因此,中国佛教素有育林护山、绿化环境的优良传统,至今尚可见寺院多是林木扶疏、景色宜人。
发扬佛教注重环保的思想,对今天改变环境恶化、生态失衡难题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佛教一贯主张保护生态环境、珍视能源、护生、放生、不杀生,兼顾外在的生态平衡。
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力量越来越大,世界各国因环保所衍生的问题层出不穷,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与资源的浪费,不但引来大自然的反扑,更导致能源的危机,如何解决当前的环保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环保问题的严峻,促使人们深入思考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实现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5.佛教的伦理道德思想与净化社会人心。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高科技时代,虽然物质和财富极大丰富,却出现了信仰危机,不少人由于思想的空虚,出现浮躁、厌世等种种不良情绪,产生心理问题,乃至走向极端。
佛教可以缘起性空、如实观照的认识论为那些因工作压力、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和人际压力所造成心理问题的人,做好心理化解工作,帮助他们正视现实,热爱生活,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关心体贴他们,帮助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超越。
在公民的道德建设中,以慈悲和智慧的理念滋养人类的心灵,主导现代生活,人间佛教更能发挥其作用,“一者起缘众生慈,二者起缘法之慈,三者起于无缘之慈。一者自所作故起于悲心,二者为他作故起于悲心,三者离二边故起大悲心”。
弘扬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思想,开发人类心理潜能,以慈悲为本,升华心态,从而营造出和睦、和谐、和平、祥和的社会氛围。
6.佛教的报恩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
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无不产生自因与缘的结合。此物同时也是另一物生成的因或缘,万物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
因此,对于恩的看法,比起由上对下的施恩观念,佛教更强调相互间的感恩与报恩。
佛教提倡敬“三福田”、报“四重恩”,即恭敬佛法僧“敬田”,报答父母师长“恩田”,怜悯贫者病苦“悲田”。
并报答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
从报恩来看,一个人来到世间,首先是父母的生养哺育,才能长大成人,因此,要报父母恩,有了这种观念,就会有和睦的家庭、孝顺的儿女。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不来自众生之因,我们每天的工作、劳动,都是对众生的报答。有了报众生恩的思想,才会有人与人的平等观念,才会互相关爱,共建文明的社会。
报国土恩,就是要爱国,报答生养我们的国家,报答领导人民走向文明进步的党和政府。
对佛教来说,佛、法、僧三宝使人们取得智慧、证得菩提、获得解脱,因此,三宝之恩不可不报。可以说,佛教的报恩对构建和谐社会是有积极意义的。
7.佛教的慈善事业与推动社会人格和谐。
佛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哲理化宗教,既具有高尚的宗教情感,又具有高深的解脱智慧。
这种人本主义的精神,主要体现在慈悲上。
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怜悯众生拔除其苦称为悲。
慈悲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对于社会大众人格的成长与完善、身心的和谐与健康、道德与智慧的提升等诸多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
佛教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具有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深切大愿。
《无量寿经》讲“于诸众生,视若自己”,佛教把一切众生都视为父母,主张普施一种无条件的广大的爱。
受中国传统文化人文主义的影响,中国佛教特别主张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业,主张努力造福社会,强调自利利他、自度度人。
佛教认为,佛法原来就是源出人间并要利益人间的,应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
在佛教教规教义中非常强调多行善事,广积功德,弘扬正气,降魔去恶。
“大慈大悲闵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是佛教徒每天必诵的功课,也是其信念与宏愿。
佛教的慈悲,是真正的爱、是平等的爱,是给一切众生快乐,利益他人。
佛教主张仁爱和善行,主张和平、慈悲、宽容、护生、安宁,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实践慈悲的思想。
佛教界所开展的慈善事业的活动不胜枚举,有许多利益社会、利益人群的好人好事。
展现了佛教界慈悲为怀、济世为民的精神,是中国佛教文明面貌的展现,也是对提高社会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的一份贡献。
佛教界的慈悲观念,所提倡的舍己为人、服务众生的精神,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8.佛教的和平理念与建设和谐世界。
近些年来,宗教极端主义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所有热爱和平的人士都在关注其发展态势,宗教极端主义成为世界和平的重要威胁之一。
然而,并非是因为宗教导致了极端主义,从佛教的中道观可以看出,极端从来就不应该是正信宗教的合理内核。
佛陀因为大智,所以不落生死;因为大悲,所以不住涅槃。合理的宗教生活实践中的中道正行,应该体现为智慧而不流于世俗,慈悲而不厌离社会。以高尚的宗教情操和高超的宗教智慧,为利益众生、和乐社会、净化人心服务。
反之,极端的宗教感情和极端的宗教行为,不仅背离了宗教济世利人的本怀,更可能为某些人或者某些集团利用,成为社会的公敌和恐怖的帮凶。
佛教的大慈大悲,看破、放下、清心寡欲、忍让施礼、与世无争等思想,在当今世界民族矛盾、领土纠纷日益激化,战争与恐怖泛滥、自然灾害频发的现代性危机中,必能起到积极的消解作用,必能为和谐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引导众生了知生命的真相、解脱烦恼痛苦、得到究竟快乐,给人民以和平、安乐、幸福和智慧是佛教的社会关怀。
佛教传入中国后,渐渐与中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代代高僧大德追随佛陀的脚步,追求佛法的真谛,实践着佛陀舍己为人、慈悲济世、大公无私的精神,佛教因世法和出世法的圆融而被社会群体所认同而延续至今。
当今盛世,发挥中国佛教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做好自身建设、处理好与各宗教各社会阶层的关系、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是广大佛教信徒的共识,中国佛教也必将为人民的幸福、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平作出自己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丁俊贵
2019年6月1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