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同学聚会,是一五年的除夕前一天。
那天傍晚时分,跟我同住香铺街的李同学带着姚同学来到我家。我跟姚同学有十多年没见面了,也没有加微信,这突然的一照面,感觉很是惊喜,连忙招呼他们落座。姚同学说晚上一块去市里坐坐,饭店已经定好了,就是一些老同学,还有当年的班主任和数学老师。听说是多年没见的老同学见面,我内心很是激动,就欣然应允。
我们三个坐姚同学的车往市里驶去,在金神街又捎上了另一个姚同学,这个同学是我们生产队的姑爷,我以前一直都都没想起来他是我的同学。这一聊起来才知道以前确是在一个班读过书,只是没有了什么印象。
路途上,姚同学接到一个电话,原来是童同学已经到了预定的饭店,正坐在包间里等着我们呢。姚同学说,饭店是同届的一个李姓女同学开的,中西合璧,即有咖啡馆也有家常菜。
到了市里面,在东苑新村接到了汪同学,巧了,他也是我们队的姑爷,他老丈人跟我们家还有点亲戚,没想到我们竟然也是同学,这脑子也确实是坏掉了,什么都不记得了。
车子开到了一家超市的门前,这是一个吴姓女同学开的超市,一见面我们却都很是陌生,谁都没能叫出对方的姓名,姚同学也只是在微信里跟吴同学说过话,也不认识她本人。吴同学说晚上不能参加聚会了,因为提前约好了别的商业应酬,实在是没有办法,请大家多多体谅。
姚同学在她家的超市里购买了晚上要用到的烟酒,十分钟后我们就到了饭店。服务员把我们引到了二楼的包间,果真只有童同学一个人坐在里面玩着手机呢。童同学自报家门说,大家都不认得我了吧,我以前的小名叫童小狗,后来改了个较有品位的名字,叫童存志。这个小名大家比较熟悉,想忘也忘不了的。
服务员给我们上了家乡的绿茶,不大一会儿的功夫,有人敲门进来了,是吴鹏同学。我们俩可是从小光屁股长大的伙伴,他是我外婆家一个生产队的,儿时的玩伴。长大了我也没少麻烦他,那年出差去外地的时候,因为长途车发车都比较早,老家没有那么早的中巴车能到达长途车站,所以必须头天晚上赶到城里,这就涉及到晚上的住宿问题。吴鹏在城里一家工厂里的技术科上班,我都不记得在他的宿舍住过几次,反正次数肯定是少不了。连晚饭都是他在食堂打的好菜。好多年没见面了,我为我自己的健忘而惭愧!
同学们在陆续的到来,双方印象深刻的还能记住对方的名字。克彪同学,现在在电视台工作。我一眼就认出来了,因为这个名字除了在跟我三舅的聊天中提起过,我对他本身也有着很深的印象。说句丢人的闲话,我那时很是羡慕他桌肚里的好多笔记本。我呢,除了学校语文和英语赛事的时候得过两个笔记本的奖励,却当成宝贝似的收藏着,没舍得写一个字在上面。
方老师,当年担任我们班主任的时候是刚从巢湖师专毕业的,比我们也大不了几岁,是那么的年轻英俊。今天来到现场,看起来还是那么很时尚的潇洒着,身上没有同龄人那般的老成,看得出心态很平和。
苏老师,是我们心中的和事佬形象,从不大声呵斥任何学生,总是那么的轻言细语,学生们背后都叫他“小苏”。我们毕业以后他又出去深造了几年,后回到了他的母校(桐城师范学院)任教。今天的再次见面,老师的面容依旧,鬓角却多了几缕白发。
此次聚会的发起人姚同学,以前在北京我们认识多年,后来他去了银川发展,现已定居银川。一个很热心的同学。据说是刚刚回到老家,就想着在年前搞一次聚会,由于时间仓促,来参加的人数不是很多,现场一共有十二个同学。
主持人当然非姚同学莫属了,他当年就是我们班的班长,属于能说会道,各种场面应付自如的那种。在宴席上各种的辞令层出不穷,使得聚会的氛围很是亲切。
同学间表示人和姓名对不起来的大有人在,时间长久的遗忘固然是客观因素,其中肯定也夹杂有某种顽固意识吧,某些所谓的XX人士也许是自视过高吧,何必呢?
聚会的所有费用是姚同学一个人掏的腰包,再次感谢姚同学的盛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