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已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已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译文: 顾荣在洛阳时,应别人的邀请去赴宴。在宴席上,他发觉烤肉的下人对烤肉垂诞,很想吃几块。于是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让下人吃。同席的人都耻笑他有失身份。顾荣说:“一个人每天都烤肉,怎么能让他连烤肉的滋味都尝不到呢?”后来战乱四起,晋朝南流,每当遇到危难,经常有一个人在顾荣左右保护他,顾荣感激的问他原因,才知道他就是当年的“受炙人”。
有句诗是:“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这是那个朝代底层民众的心酸,所以我们看这个小故事的时候不能站在现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下来解读,阶层引发的差异在魏晋时期很普遍,天子坐朝堂,军士戍四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百姓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大环境如是,可以在同类的很多书籍中窥见。
现今我们实现了一定意义上的精神自由,通过一个小小的屏幕就能看到数千上万公里以外的时事新闻,可以在范围内寻觅得志同道合的人。感恩于现在的人来讲只是一种美德,一种内在的精神涵养,一种人格魅力。
然之于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门阀世族取代了秦汉时期世家地主的位, 奴隶也成为依附民。因为无休止的战乱导致城市规模都不大。洛阳作为魏晋的都城,虽然经过多次的战乱毁坏,但他依然是北方最大的城市。南方最大的城市是健康,因为它既是东吴、东晋和南朝四代的首都,又坐落在江南经济区域的中心。这两个在当时算得上“顶级大都市”,但人口也不过几万人。而且生活在此类都市中的平民百姓极少,几乎都是军人、官吏以及为他们服务的奴仆。
百姓从一出生就决定了被剥削的命运。贪官污吏往往营私舞弊,常常强买强卖,甚至直接抢夺百姓的货物而不给钱。这就是当时的现状,奴隶是没有人权的,人人平等是近现代才逐步实施的。
这样的前提下,一个社会的上层人物把自己的美食让给一位啥也不是的小人物,“受炙者”精神上的冲击是难以言喻。这也是后来战乱四起,危难时总有人会在左右保护他的原因。
人生在世,所谓生存的意义,无非是有人理解你。
世界上所有的希望都是一道光,那道光照亮了前行的路,那条路叫做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