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3-14 一百六十八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7.1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语音整理
“叶”古音读shè,今天都不再读这个古音了,而是与普通话一致,直接读yè。叶公的名字和一个成语有关,叶公好龙。叶公历史上确有其人,他的名字叫沈诸梁,在《论语》里出现了好多次,在《庄子》里也曾经出来过,在历史上很有名。
在春秋时期,大县的县长叫公,小县的县长叫尹。叶公就是叶县的地方长官。叶县在我们河南,今天平顶山地区。
叶公,也就是沈诸梁,和孔子原先并不熟悉,直到孔子周游列国时,曾经到过叶县,两人才有了多次会谈。
据《史记》记载,叶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政在来远附迩”。就是“近者悦,远者来”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个地方如果治理的好,当地的百姓是开心的依附于你,而外边的人又想移民过来投奔于你。
叶公又和孔子讨论过为人正直的标准,但是话不投机。叶公说,我们这个地方治理的已经很好了,所有百姓都非常正直,父亲去偷羊,儿子就会去举报他。孔子对此是不以为然,说,父亲保护儿子,儿子包庇父亲,这才是一个正常人的标准。所谓的大义灭亲,它不是义,也不是正直,而是扭曲变形,是变态。这让叶公很没面子。
所以两个人见过几次面,但是说不到一块儿去。孔子的名气又那么大,来到了叶公的地盘,请也请教了,那到底用不用他来治国理政呢?叶公自己也拿不准,就去问子路说,你觉得你们老师这个人怎么样啊?
如果叶公根本就没有见过孔子,也没有进行过对话,那他遇到子路问这样的问题,也是合理的。可是问题的关键在于他和孔子已经交流过几次了,并且又话不投机,现在又问他的徒弟老师怎么样?显然不够礼貌,或者说别有用心。
并且叶公的这个问题既没有问颜回,也没有问子贡,而是问了子路。我们知道颜回、子贡这是老师经常表扬肯定的学生,而且在《论语》的其它地方,我们可以看到他俩对老师的评价都非常高。而子路就不一样了,子路是经常冒犯老师,老师也经常批评子路。所以我们大胆的猜测一下,叶公拿这个问题来问子路,实际上就是希望子路来多说一说老师的不是,好给自己将来不用孔子提供一个理由。
从文本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叶公好像又找错人了,因为子路这个人非常正直,看上去有点儿鲁莽,对于老师是非常尊敬的。虽然多次冒犯,而且老师也经常批评他,但是他对于老师始终保留有一种崇敬的心理,所以面对叶公的这个问题,子路是根本不予回答,文本中用了这样的四个字,“子路不对”。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对”,而不是“不答”,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因为叶公毕竟是一个大县的行政长官,子路只是一个世人,所以对于长官的提问,他不能说回答,而只能说是应对。这一点也保留了对叶公的尊重。
子路不仅没有回答叶公对自己的提问,而且回头就把这事汇报了老师。孔子一听就明白了,并且给学生又上了一课,以后你应该这么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这样的回答,长时间里被认为是孔子的自我评价。孔子弟子对老师的评价很多,但是很少有老师评价自己的。在这一章,就借用叶公问孔子与子路,而子路没有回答这件事,孔子做了一个自我介绍,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从孔子的自我介绍里,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他没有说自己是思想家,也没有说自己是教育家,也没有说自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没有说自己有多少学生。而只是说,老师是一个勤奋学习的人,以至于忘记了吃饭,同时老师也是一个乐观的人,忘记了什么是忧愁,而且也不知道慢慢已经老了,仅此而已。
孔子这样来描述自己,让我想起来一些人的名片。名片一张纸,不大,名字呢只有一行,前缀大大小小的头衔十几个,都恨不得另起一页。所以真正有名望的人,似乎对那些名头并不在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缺什么他就炫耀什么。孔子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不说自己的地位有多高,当过大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他根本提都不提。
当然,这也体现了孔子对自己充分的自信。他作为当时学术界的明星,给别人介绍的时候还需要那些花里胡哨的名号吗?只说自己“好学忘忧”,如此足已。
说完这些以后,孔子就决定带着弟子们离开叶县,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后来呢,就演绎出了一个“叶公好龙”的成语故事。叶公,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这个叶公。这个故事据说是孔子的徒弟们编的。叶公没有变,那孔子自然就是那个龙了。叶公好龙,龙来了,但是左看右看,不识庐山真面目,不知道这就是真龙。
孔子自我评价的这几句话呢,主旨就是在说自己终身要为天下的百姓去奋斗,老之将至而初心不改。
李零讲解〔摘〕
上文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还有这里的最后一句话,都是名言。杜甫说“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就是以此典入诗。
钱穆解译
〔解〕
叶公:叶,读舒涉反。叶公,楚大夫沈诸梁,字子高。为叶县尹,僭称公。
〔按〕非僭称也,此处钱穆有误。楚国,大县的县长叫公,小县的县长叫尹。大县多是灭国而设,派重臣镇守的军事要地。
子路不对:叶公问孔子之为人,圣人道大难名,子路骤不知所以答。
云尔:尔,如此义。云尔,犹如此说。
此章乃孔子之自述。孔子生平,惟自言好学,而其好学之笃有如此。学有未得,愤而忘食。学有所得,乐以忘忧。学无止境,斯孔子之愤与乐亦无止境。如是孳孳,惟日不足,而不知年岁之已往,斯诚一片化境。今可稍加阐释者,凡从事于学,必当从心上自知愤,又必从心上自感乐。从愤得乐,从乐起愤,如是往复,所谓“纯亦不已”,亦即“一以贯之”。此种心境,实即孔子之所谓仁,此乃一种不厌不倦不息不已之生命精神。见于行,即孔子之所谓道。下学上达,毕生以之。然则孔子之学与仁与道,亦即与孔子之为人合一而化,斯其所以为圣。言之甚卑近,由之日高远。圣人之学,人人所能学,而终非人人之所能及;而其所不能及者,则仍在好学之一端。此其所以为大圣欤!学者就此章,通之于《论语》全书,入圣之门,其在斯矣。
〔译〕
叶公问子路:“你们先生孔子,究是怎样一个人呀?”子路一时答不上,回来告先生。先生说:“你何不答道:‘这人呀!他心下发愤,连吃饭也忘了。心感快乐,把一切忧虑全忘了,连自己老境快到也不知。’你何不这般说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