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十分投入地给一小学生讲题,突然有人从背后拍了拍我。
"老师,我想去厕所,可以吗?" 小女孩挺守纪律的,可是我心有不快,毕竟打断了我的思路。
"去!" 短促的语气显得有些不耐烦。
话刚一出口就后悔了,担心刚才有些冲的语气可能伤到她。小孩子的心敏感脆弱,老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就能让他们浮想联翩,或是开心,或是沮丧。
如果我在"去"字的后面加上一个句末语气词"吧"字,"去吧"两个字的语气会舒缓很多。唉,慎言的功夫总是不到家,白知道那么多理论。比如:
"你去吗?"比"你去?"的语气舒缓;
"你去吗?"比"你去不去?"的语气舒缓;
"你去吗?"比"你去还是不去?"的语气舒缓;
"你去过那里了吗?""比"你去过那里了?"的语气舒缓。
"你去过那里了?"比"你去过那里?"的语气舒缓;
"吃什么呢?"比"吃什么?"的语气舒缓的多;
"好的。"比"好。"的语气舒缓;
"读着书。"比"正在读书。"的语气舒缓;
…………
这启发我们,写作文在塑造人物的性格时,书生不妨多用些句末语气词,大汉不妨少用些句末语气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