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课例研修简友广场散文
研.肖培东|异中寻同,舍过有得

研.肖培东|异中寻同,舍过有得

作者: 木槿花等春天 | 来源:发表于2023-01-20 14:20 被阅读0次

              异中寻同,舍过有得

                          ——评肖老师《孔乙己》

                         

        听完一篇散文之后再来一篇小说,学生的感觉会不会很疲惫?

    —好老师上完学生不仅不会,而且会酣畅淋漓。

        季羡林的《紫藤萝瀑布》和鲁迅的《孔乙己》能否“混搭”?

    —好老师恰当的混搭,能让1+1远大于2,且令人耳目一新。

        二篇都是经典,如何才能恰当地顺承?

    —好教师有一种能力,基于学情,巧妙设计,穿针引线,适当取舍,可得大解放,大自由。

                           

        肖培东老师上《孔乙己》巧在何处?

        巧妙的导入,一石激起千重浪

        入场发问:《幽径悲剧》和《孔乙己》有何相似之处?

        哪有人这样上过?无异于空中惊雷,引学生惊悚进而不自觉走进文本,去思考,去发现。学生找到了以下几点:

    1.都不被关心和注意;

    2.都是无奈而又无力申诉的;

    3.这二个文学形象都有光彩、美丽的地方;

    4.造成二者悲剧的原因有相似之处,世人的愚昧。

        精巧的问题,走进文本深深处

        《幽径悲剧》中古藤死于愚民之手,孔乙己是否也是死于愚民之手呢?学生被肖老师带着去品味文中的语言,重点品析“又”和“新”等虚词和实词,还有“哦”这语气词,以及人称等,肖老师在一般老师忽视的地方大做文章,指导学生变换读法,学生品读,师生接读,变换标点,读出味道,让学生感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嘲笑、讽刺和凌辱,孔乙己不仅仅死于毒打,也死于周围人的漠视。

        精心的对比,再探文本有深意

        本课的讲授,肖老师用了很多对比:

    1《幽径悲剧》与《孔乙己》的相同之处;

    2.《孔乙己》中周围人“忘了什么”,“记住了什么”;

    3.“树”与“人”的对比;

    4.小说和散文不同的授课重点的对比。

        不仅激起了学生深钻细挖的热情,而且二课互为资源,强化学生的理解,加深了学生的应用,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深入的朗读揣摩,提升学生的思维

        整个一节课,不是在老师的分析中,而是在学生的朗读中,揣摩中,水到渠成地达成对文本的理解,不是老师在生搬硬拽着学生,而是在顺势引导下,思维不断被打开,灵感逐渐被激活,能力不断提升。

                           

        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有无数的人,都与我一样。我们在肖老师的引领下,读出了孔乙己的可怜、可恨、可恶,也读出了我们每个人的自私、狭隘和可怕的优越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孔乙己或者看客。

        我们善良对人,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卑微地活着,有一点点小技俩就故作高深,拿腔拿调,以此掩饰自我的贫瘠;以刻意的别人看来做作的行为,包藏着自身的无能和卑微,试图获得他人的认可,融进他人的圈子,却不料终是笑料,遭人歧视,活成了笑话。

        如果不冲出自我的狭隘和自以为是,固步自封,我们只能在自怨自艾中走向颓唐和衰朽,那些我们拼尽心力在乎和想维护的终究成空。

        有时候,我们也是看客,自私、麻木、混沌无知,在酒的麻醉中忘却了自己其实也和他一样,在众人的欢笑中淡忘了自己的卑微和渺小,而借他人之苦换自己一点乐,我们全然忘却,“我”可能就是下一个“孔乙己”。

        “教无定法”,对于肖老师来说,真的是信手拈来皆可用,看似偶然,背后是多年的沉淀和用心,教学的设计和取舍足见一个教师的定力和张力,据此,高下顿现。

        “我即语文”,我们每个人的语文课,能上出那个“真我”吗?肖老师课中有,理性、真诚、用心、悲悯,课即人,人乃课,课与人已经融为一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研.肖培东|异中寻同,舍过有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zdc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