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博浪沙;时间:很久很久以前。
烈日当空,一支举着皇家旗帜的庞大队伍,护送着几十辆大马车,在高高的断崖下的道路缓缓前行。强烈的光线映使旗帜上的金线、将士的盔甲和马车上的龙形纹饰闪闪发亮,这是秦始皇嬴政在出巡。
“嘣——”突然一阵巨响,一辆大车被一个不明物体砸得粉碎,人们大惊失色乱作一团,因为这是嬴政的座驾。断崖上,两个年轻人哈哈大笑,那是张良和他雇佣的大力士。他们刚才投下去一个重达120斤的大铁椎,它下落产生的冲击力可以把人直接拍成肉泥。
但是,嬴政从另外一辆车里爬出来了,瞬间来了无数举着盾牌的士兵将他团团护住,退到安全地带。嬴政有三辆一模一样的马车,每次临时决定坐哪一辆,除了贴身太监,其他人都无从知晓,这样最大限度避免了被暗杀的可能。小心驶得万年船,嬴政深谙此理。这一次,张良他们瞄得很准,但赌错了目标。
失去了唯一的击杀机会后,张良只得迅速逃离现场。但秦朝的司法机构不是吃干饭的,他们很快锁定了张良,把他列为全国A级通缉要犯。张良不敢回老家,躲到外地,在那里自学兵法。后来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了,他辅佐刘邦夺取了天下。
“汉初三杰”中,韩信在前线攻城略地,萧何在后方当大管家,都要处理实实在在的事务。张良则基本上陪伴刘邦左右,靠动嘴皮子出主意建功立业。因而他被认为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
事实并非如此。张良刺杀嬴政不是单纯的“买凶杀人”,而是和刺客一起上,足可见其英勇。他逃亡到下邳后,遇到送《太公兵法》的怪老头,因这老头态度傲慢而差点殴打对方,这也不是书生作风。他私自藏匿犯下杀人罪的项伯,在秦末天下大乱后,还招揽亡命之徒上百号人打算搞事情。这些都说明,张良很彪悍。
可是,张良后来并没有成为名将,而是做了谋士,因为他常年生病。身体不好的人当然不适合带兵打仗,一个200里急行军就足以让他吐血身亡。所以,他只好转做刘邦身边的高级顾问,但他的利器不是语言,而是思想,比如他打败了刘邦手下最能言善辩的郦食其。
郦食其口才纵横无敌,他曾孤身一人说服齐王携70多座城池投降刘邦。楚汉相争最紧要关头时,郦食其建议刘邦分封六国王族的后裔,以争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郦食其说得天花乱坠,刘邦心花怒放,马上下令刻各国王印。
张良听说后,坚决反对。他说:“第一、分封一般要在和平时期或者战争最后阶段,现在远远没有到时候;第二、分封下去后,六国的遗老遗少们肯定要去追随自己的王,我们无形中削弱了自己的力量;第三、是我们这边有很多身份低贱的人,就等着你得到天下后分猪肉给他们,如果现在都给了老贵族们,他们还有什么指望?肯定要抛弃你。”刘邦听完后,赶紧否决了郦食其的提议。
刘邦一生出了很多计策,这些计策透露出的大多不是书生式的儒雅,而是权谋和诡诈。他的言语之中,包含的是深邃的思想,是对人性超强的洞察力,这才他真正的力量和魔法。
刘邦向西攻打峣关时,张良先让刘邦派郦食其去说降了秦军的守将,然后又建议趁敌人放下防备全力攻击,一举拿下了这个战略要地,随后势如破竹攻占咸阳。老实说,张良的计策是背信弃义,一点也不君子,顺带坑了一下郦食其。
在鸿门宴中,张良一方面收买了敌方阵营的项伯为己所用,另一方面又安排刘邦借口上厕所开溜,一点都不光明正大。若论英雄气概,肯定不如《天龙八部》中萧峰在聚贤庄一战的神采。
战争后期,刘邦集团胜局已定,但内部人员都在猜疑自己是否能得到应有的封赏,议论纷纷,军心不稳。张良就建议刘邦,先封和刘邦自己有仇的雍齿为侯,以让大家有“连他都能被封,我们更没什么可担心了”的错觉。刘邦建立大汉朝后,大肆迫害屠杀功臣,很显然,大家都被张良的计策给骗了。
这么说来,张良是个腹黑的阴谋家咯?当然不是。要评判一个人,必须看到他的结局。张良的所作所为,并非贪图功名利禄,他拒绝了三万户的封赏,晚年又申请提前退休,对名利看得很淡。那么,张良图的是啥呢?
他是为了践行“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刘邦未必是个卓越的统治者,但他是当时市面上最靠谱的了,辅佐他尽早平定天下,是对黎民百姓最大的福祉。
张良在鸿门宴上会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这句话既是劝刘邦的,也是他自己的行事准则。不要在小地方上的是非太过纠结,重要的是你在朝着正确的大方向努力,张良留下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