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渡有"天使"(一)

作者: 英歌h | 来源:发表于2018-12-27 21:01 被阅读18次

    文/英歌h

    唐代田园诗人韦应物的千古名句“野渡无人舟自横”,让我记住了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横渡”——浙江江山一处美丽乡村。这里群山连绵不见舟,但有2300多人口。村里有位“天使”,村民看他的眼神充满期待、信任和敬仰,“天使”给他们带来健康和希望。

    你肯定猜到了,他是位“白衣天使”。他叫戴清发,我叫他“小戴”。

    1973年小戴出生在江山贺村一户普通农家,1995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抚州分院。那时医科大学生还不多,小戴踌躇满志,想要在市级医院大显身手,结果直接“降落”在偏僻山区的江山横渡乡卫生院。

    面对人生第一次打击,小戴有点沮丧,但心想和赤脚医生比,自己毕竟是正规军,只要努力,还是可以成就一番事业。没想到,村民打针都不肯找他,更别说信任他看病了。当时卫生院条件差、效益不好,工资和养老金都没保障。小戴内心充满失落,又不甘心混日子,决定继续“降落”,到坛石所属的自然村——六村办个诊所。

    六村有1700多村民。村中央一间不足二十平方的破瓦房,就是当年小戴一个人的诊所和“家”,残损的桌子、长条凳、木板床,一台旧彩电,就是全部家当了。初到六村,诊所根本没人上门,村民有病还是跑去找赤脚医生。穿皮鞋的不如赤脚的,小戴心都快凉了。

    2005年的小戴

    人地两生,小戴只有靠看看书排遣清冷与寂寞,咬牙吞咽下几欲离开的念头。他多希望哪怕有一个病人进来看看、坐坐也好。

    终于,第一个病人上门了!小戴激动得又是端水、又是开电视机。看完病只收他一点点药费,私心里不过是想他能帮自己拉点病人。

    后来小戴不再坐等病人上门,没事就出去转悠,看到村民打打召呼、聊聊家常,混个脸熟。慢慢地走进诊所的人多起来了。小戴的信心也在滋长。

    无论刮风下雨、白天夜晚,只要有村民打来电话,他就骑上那辆26寸自行车马上出诊。一天晚上大雨,他在泥泞的山路上滑倒了,衣服沾满泥浆。想到昏迷的病人,他爬起来,推着摔坏的自行车继续急行。村民说,小戴的自行车,就是村里的“120”。

    挂针

    小戴出诊到谁家,谁家把最好的菜留给他吃。村民去诊所挂针,小戴也会留他们吃饭。慢慢熟悉了,村里人有病没病都喜欢到诊所坐坐,翻翻报纸、用当地话聊聊天。

    与村民聊天

    小戴还逐门逐户调查,为每个村民建立了健康档案。

    治好一个病人,或为临终者减轻一点痛苦,这让小戴感到欣慰。连续三个月,他每天去看望一位癌症晚期村民。那天一进门,这位病人就紧紧握着他的手,说感觉真的不行了,求小戴一定要救救他。小戴说,当时心里酸酸的,病人把医生当成自己生命的保护神,多希望自己能有回天之力,再帮他拖延几天啊。

    村民的需要和信赖,成为小戴留在村里的动力。当然还有爱情的慰藉和家庭的牵绊。他娶了当地一位姑娘为妻,有了儿子。妻子成了诊所帮手。

    红衣女是小戴妻子

    四年后,横渡卫生院的医生不愿呆在偏僻的小山区,调走了。小戴在六村诊所门上留下联系方式,回到卫生院接管药品和简单的器械,靠在六村聚起的人气,支撑起一个人的卫生院。

    当年的六村诊所

    他把椅子换成折叠的,放上靠垫、棉被、热水袋,添置取暖器,让病人感觉在家里一样。病人多起来了,这让个子不高的小戴挺直腰杆,有了一点点成就感,他要实践自己的人性化服务理念。

    他说,村民95%的毛病都是在农村卫生院看的,大多是机会性就诊,他可能不是专门来看病的,就是和你聊聊天。大医院的医生都是专科医生,一般看病不看人,而我和他们是朋友、是亲人。

    这位大学生村医信心满满,他说,正在参加省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争取成为一名主治医师。他还要把一个人的卫生院办成当地最好的全科医疗站。

    他和我说这话时,是2005年的春天,油菜花正盛开。我采制的《一个人的诊所》,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物春秋》播出。当年,小戴33岁。

    13年过去,横渡村民眼中的这位“天使”飞了么?他的梦想实现了么?

    (谢谢阅读。待续)

    (感谢小戴提供旧照!感谢兄弟媒体人拍摄的照片!呵呵,俺是做广播的,需要听声音的免费提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横渡有"天使"(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awd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