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霖霆】
亲爱的母亲:
见字如面。称呼稍显正式,是我想表达的敬意。
我还没有跟您写过信。记得我只跟姐姐写过信,在青春年少里,姐姐在外地读书,我跟她经常书信往来,诉说着小女儿的秘密。我一直收藏着厚厚的一打姐姐曾寄给我的信,后来家里盖新房,信也不知道扔到哪里去了。
到后来有了手机,就再也没有写过信了。
别人说近乡情怯,我是近“爱”情怯了,千头万绪,忽然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忽然觉得我好像从来没有近距离的观察过您,倾听过您的心声。
那就从我零碎的记忆谈起吧。
小时候常常听您说起58年,那是您出生的第二年。您是家里的长女,后来外婆又生下了二姨、小姨和舅舅。外公外婆属贫困之家,不知道前几辈有没有富裕过,反正到他们那一辈的时候,就是当时中国最普通的农民家庭了。
那时中国刚建国不久,开始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紧接着1959~1962年是“三年自然灾害”,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大饥荒”。
您常常说那时候吃不饱,外婆身体不好,干不了多少农活,外公手巧,会做一些小物件,勉强可以换些钱。但是物产匮乏,生产条件落后,再加上自然灾害,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我想您对那时候唯一的记忆就是穷吧,那种饥饿的感觉,那种穷困伴随着您整个青春期,您常说现在的孩子真幸福,要啥有啥。所以您到现在都很节俭,不舍得花钱,看到我们大手大脚,也会数落一顿。
您也上过学,但仅仅上了一年,还没来得及认识字,就下学了。因为要帮家里干农活,要照顾弟弟妹妹。这也是您一直的遗憾,后来您经常说:“要是我一直读书了,就好了,一定会怎样怎样。”所以您也坚持要我们读书。
1966年,您九岁,已经开始学着做很多农活和家务了。那一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直到1977年结束,持续了整整十年。您作为“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是这一场运动的围观者,甚至可以是参与者。我无法想象那是怎样的场景,就听您提起过,您看到有很多人批斗你曾经的老师,就因为他对学生太严格。
您说当时的风气有多好,可以夜不闭户,人人都爱毛主席。我无法想象那景象。
1970年,您13岁。您经常提起您13岁的时候,很自豪的,英雄般的。因为那一年您开始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外婆的身体越来越不好,小姨他们又还小,有的还要读书。除了外公,家里只靠您了。
那时还是农村合作社模式,是要挣工分的。您大概是从那个时候起就显露了争强好胜的性格了吧。我从历史课本里知道,农村合作社吃大锅饭,不利于农民发挥积极性,有很多人会偷懒。您却很反对,说那个时候积极性很高,经常跟村里的姐妹比赛看谁干的多,干的好。生产队长让干啥,就干啥。
但是还是吃不饱,还是穷困,您经常说,过年的时候才能吃到红薯面掺一点白面的馒头。平常就只能吃红薯面的窝窝头和一点菜叶子。还有更穷的,要饭的,吃树皮的您都见过。
1974年,您17岁,家里开始给您安排相亲。那时候农村的婚姻就只有相亲这一条途径,每个村会有一个说媒的,看到哪家适龄的姑娘、小伙子,就跟两家一说,然后安排见面,满意了就定下,不满意就继续再见别的。
您说您第一次见到父亲的时候,并不满意,黑黑的,瘦瘦的,又很矮。父亲曾经跟你的小姐妹见过面,没被看上,又介绍给了您。可是您却答应了下来,因为您知道父亲是读书的,将来肯定有出息,个子将来也一定会长高。母亲,没想到您那时候就知道选潜力股了啊。
您跟父亲见过面之后,就定下了这门亲事。而后父亲继续读书,直到1981年,您们24岁才结婚,那也是您们第二次见面。
我常常感叹,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或者信念,又或者是别的什么。两个人17岁见一次面,中间隔了七年,这七年间从来也没见过,然后七年后第二次见面就是夫妻了。
我后来一直反复问,您们真的一次都没见过吗?母亲说:“没见过,他要上学,我在家干活,那时候没结婚也不兴见面。”
可是婚后的生活更加艰难。父亲读完高中,开始念师范,结婚那一年还没有毕业。
父亲是家里的老二,家里也很穷。他不爱说话,不受爷爷奶奶待见,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读书。奶奶有四男二女六个孩子,大伯出去当兵,后来分配到城里,很少管家里的人的事;三叔性格强盛,经常在外面惹祸,爷爷奶奶也是管不了的;四叔是家里的老小,最受爷爷奶奶疼爱;还有两位姑姑,大姑胆子大,生活几经沉浮,最后有了好的归宿,二姑小气,很多事情看不开,也是命苦。
您刚嫁过去,爷爷奶奶就跟您们分了家,除了几间瓦房,一张结婚用的婚床,再也没有别的了。
父亲还要出去读书,您就在家里干农活。
也是在那一年,1981年,中国开始实行包产到户的土地政策。农民开始有了自己的土地。
您们分得了几亩田地,这对于您来说是最大的福音。从此您就开始在几亩田地里讨生活,日子也越过越好。
您能干,勤奋,从来不求别人,也从来没有怨言。没有人给您帮忙,就凭着自己的一双手,还有父亲假期的帮助,春种秋收,小麦、棉花、玉米,样样种的好。
第二年您们就添置了很多家具,家终于有个样子了,您把家里,地里都收拾的妥妥当当,连邻居都夸您能干。父亲也毕业了,在村子附近的中学教书,从此除了农作物的收成外,还有父亲的工资收入,很快您们就成了村里过得最好的几家之一了,常常令人羡慕。
1982年,姐姐出生,您们有了第一个孩子。
也是在那一年党的十二大确定“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提倡只生一个。那是计划生育政策提出的最初几年,也是最严格的几年。
农村有“养儿防老”、“重男轻女”的观念,在过去,不管生几个,是一定要生出儿子的,而且会把这一责任推到女人身上。
爷爷奶奶有很强的这种观念,父亲也有。所以姐姐出生的时候,并没有让您在爷爷奶奶心中的印象好起来,后来叔叔家有了儿子,还在您面前炫耀,您提到这些时总是很气愤。
父亲是老师,是吃商品粮的,如果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会取消一切待遇,这个损失是极大的。
所以姐姐出生5年后,我才出生,我不知道中间有没有发生别的事。我只知道我的出生,给您带来了很多苦难。首先我晚产了一个月,生的时候差点难产。然后大家都盼望着我是一个男孩,接生婆接到我的时候,奶奶就表现出了不悦,父亲没有伺候完月子就去外地出差了。
我出生在一个冬天,冰天雪地。您吃不上好的不说,还要一个人去结冰的河里洗尿布。后来就落下了腰痛的毛病。
直到又过了三年后弟弟出生,一切才有了转机,父亲开始有了悦色,但是爷爷奶奶还是爱理不理。
但是那几年的计划生育是真的很残酷啊。我不能有户口,每年计划生育检查的时候,我都要东躲西藏,衣服、鞋子要送到邻居家里,不能有照片,所以我现在一张小时候的照片都没有。我曾经躲到姑姑家住一段,有时候躲到外婆家住一段,有时候就躲在村东头,不敢回家。
那时候吓唬小孩子的话就是:“你再哭,计划生育的就来抓你了!”
我知道您跟父亲也一定承担了比我更多的惊怕,您们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不被发现。
后来到我们三个慢慢长大,计划生育也没有那么严格了,才好了起来。
我小时候很倔,经常不让干啥,我非要干啥,这些是您说的,我已经不记得了。我这样的性格是最不受待见的,一个女孩儿,不听话,也不爱说话,去爷爷奶奶家,他们都会把好吃的藏起来。但是您依然爱我,尽量让着我,把最好的留给我。
我上小学后,变得懂事,会帮您干农活,做一些家务。姐姐、弟弟、我开始成为您的小助手。我这才深刻体会到您的辛苦。
父亲要去学校教书,所以只有假期和周末有时间干农活。其余时间就靠母亲一个人。
那时候家里有五亩地。春天要种棉花,在麦苗地里,一棵一棵地栽棉花;初夏要收麦子,那时候没有收割机,要自己拿镰刀割麦子,拉到一个空地(麦场)用拖拉机拉着石滚碾压,然后把麦子拢在一起,把麦壳随风扬掉,剩下小麦装袋拉回家;炎夏的时候要整理棉花,打农药、施肥、除草,这些都是要反复工作的,经常汗流浃背,记得有一次您打农药,天气太热,加上农药的毒性,您中毒(暑)了,晕倒在地,被村里的人拉到诊所,那一刻我都快吓死了,跟弟弟哇哇大哭,直到看到您醒过来,笑着看见我们;秋天要收棉花,收完棉花又开始犁地、翻地,播种小麦;冬天终于可以休息下,又要给我们做衣裳等等。如此反复一年又一年。
您又比较要强,做事追求完美,干什么活都拼尽全力。这必定要付出很多很多。
我慢慢读到初中。那时候中国改革开放,很多跟我一样的女孩子早早下学去广州、深圳打工,给家里挣钱。有一次我给您说:“要不,我也出去打工吧,给您减轻点负担。”您不同意,拿眼睛瞪我,说:“你可不能这么没出息,我供你读书,不是为了让你出去打几年工的,你好好读书,上到哪,妈就供你到哪,不用为钱操心。”从此我就没提过打工的事了,一心扑在学习上。
我们几个上学要花很多钱,村里人都说,女孩子不用读书,长大了就嫁人了,读书也没用。但是你很坚持,坚持让我读书,坚持让我们考大学。
我一直感谢您的这份坚持,如果没有您的坚持,就没有我的今天。
姐姐因为眼睛痛,上完大专就出去打工了。弟弟,您还是太溺爱他了,给了他很多期望,且不知道他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夸赞。弟弟比较调皮,您总是数落他,拿他跟别的孩子比,以至于他逆反心理严重,读到初中,就出去打工,一度跟您关系紧张。
后来我考上学,终于没有辜负您的期望,您很开心,但是高额的学费,也让您头痛。我知道我上大学的那几年您付出了很多,您在农闲时出去打工,农忙时回家干农活,这才在给我交了学费后,家里还可以保持不错的生活。
再后来,姐姐出嫁,弟弟结婚,我也工作、结婚。我们都有了稳定的生活。您和父亲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好在现在不用干农活了,也不再为钱发愁了。
去年春节,我们跟您和父亲过了六十大寿,虽然很简单,但是是我们的心意。现在您和父亲又忙着操心照顾孙女,外甥、外甥女,您总是说:“趁我还能动,赶紧帮你们把孩子拉扯大。”
有时候也会操心我们在外边过得好不好,每当此时我都很内疚,内疚不能陪在您身边。您总是说:“你们在外边过得好就行,有啥困难需要妈,跟妈说,妈去帮你们。”
母亲,您总是停不下来,一直到现在都是,总是忙着干这干那,您说:“闲下来就难受,大概是劳碌命吧。”
母亲,我在外地工作,您和父亲在家要好好的。过几年我把您们接到身边,好好的陪着您,再带您去看看外边的世界。
您的女儿敬上
2017.03.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