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轮滚滚、喧闹嘈杂的时光里,无暇顾及天上还有一轮明月当空,有时以为月亮不属于城市,它该落在清净宁静的乡村里。交通发达的今天,亿万人奔赴回家团圆的路上,当一轮明月升起之时,家人团坐家长里短,沐浴在儿时的月色中,呼吸间流动的空气,雨夜落满地的桂子,缥缈在云际的天籁,飞逝着远去的流萤……那一刻的心怀寂寂、澄明。
如今,离开家乡四十年,与家人远隔千上万水,因毫不矫揉造作的月光,一切变得柔情蜜意起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何尝不是另一种圆满和团圆。或许在那无边浩瀚的夜色之下,青山绿水之中,江上的渔船星火点点,明明灭灭,摇摇晃晃,就这样晃进梦中的故乡,梦中的故乡落满了月光。
古往今来,我们的中秋佳节,最赏心悦目之事或许属赏月,一轮圆月,激发了文人墨客无限的遐想情思,或折桂赏月、或望月怀人,由此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唐诗里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佳句,都适合中秋赏月时吟诵。柔情的宋词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当然,遍览宋词,中秋时节的吟月诗也是风格各异、气象万千,柔情似水者有之,豪气干云者也不少见。
中秋正是阖家欢乐之时,无月会落寞,无伴会感伤。即便旷达如苏轼,在人生低谷期碰上了中秋节,情绪也是低落的。比如他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里头,就写到了许多“愁”。但苏轼总是苏轼,总会自我化解,能从无伴的无边落寞中走出来。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由杭州赴任密州途中,“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月夜不眠,叹“世路无穷,劳生有限”,遂写下《沁园春》以寄苏辙“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当仕途坎坷,恩爱夫妻生死别离,至亲手足天各一方。越是良辰美景,越是情恸难耐!无可奈何之际,他将生命历程中的无限悲伤,诉诸笔端。熙宁八年(1075年),他曾深切怀念元配妻子王氏:“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祈求与至亲之人能够团聚、人生得以长久。
写尽他旷达豪情的,还属《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苏轼时在密州任上,“欢饮达旦,大醉”,作《水调歌头》,“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一直在外为官,与苏辙分别后,写此词之时,兄弟二人七年未得团聚。又逢人间团圆佳节,望月怀思,遂生出无限悲欢之感。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他乘酒兴正酣,一挥而就写了这首词。可见,这一天,若是有情相伴、有人惦念,情境就不一样了,氛围总是暖洋洋的。
二苏的兄弟情深并不到此为止。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苏辙便专门跑来徐州和他相见,两人游乐作伴,一起待了一段时间。兄弟二人终于得以共度中秋,泛舟赏月。
中秋过后,苏辙随即转道南都(今河南淮阳)留守签判,临别之际,苏辙想着中秋之后两人又要各奔前程,亦回赠苏轼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这比起东坡那首《水调歌头》要消沉很多。这时苏轼便担负起哥哥的责任,又和了一首《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开导弟弟。词里写道:“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每每落难之时,苏辙便义不容辞地照顾哥哥一家老小、为其奔走呼号。网上有种说法,说“苏辙不是在捞哥哥,就是在捞哥哥的路上”,这说法虽然夸张,但很是形象。中秋之时,这对千古文豪兄弟,以三首《水调歌头》的中秋宋词,让兄友弟恭的情谊流传千古。
中秋月圆团圆气氛越是祥和喜乐,心中哀愁便愈加幽深,大抵分别才是人生常态吧!一生中要走过多少个城市,路过多少个陌生的村庄,才能相逢一轮默契的月亮。相顾无言,最好相顾无言。而这样坦荡的月光,照见我们的黯然神伤,也照见我们的落落大方。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此良辰美景,愿天下团圆和和美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