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
有了人我之分,将主观与客观对立起来之后,就产生出了“是非”。也正因为是非分别的与日俱增,使得道有了亏缺。
实际上,道没有成与亏,只是隐和显的区别。《心经》中说:“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好比月亮高悬当空,被云遮蔽,掩盖了它的清辉。道之所以出现“亏”的情况,是因为“爱之所以成”。这里的“爱”是人的偏私之爱,如佛教十二因缘里讲的:“受缘爱,爱缘取”。众生有强烈的“我执”,对境生起贪着,这样的“爱”不是无心、无欲,而是一种烦恼,障碍了我们修道。
《大学》所谓:“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这里“辟”这个字,就是偏爱、偏私。爱如果变成了一种占有、控制,那么就是大大的变质了。不论人间哪一种爱,哪一种感情,都需要讲求“中和”。爱人倏忽间成了仇雠,这样的事,在今天实在是屡见不鲜。是我们不懂怎样去爱,还是对方不知感恩?我们要好好想一想,爱他人、爱万物,难道只是以自己的意志为出发点,不顾及人物的感受吗?当我们将“己之所欲,强施于人”的时候,我们是在犯罪!
道只有一个,既不是善,也不是恶,既没有是,也无所谓非。这些是非争辩,大部分情况下毫无意义,所以也就不值得一辩。孟子讲的“是非之心”,并不是这种分别执着,而是人的良知良能。人要明辨大是大非,抑恶扬善,无我为公。敬天法祖,孝亲尊师,慈心于物,这是人最基本的德行。为什么要这样?因为人要随时体现道,弘扬道,与道合而为一,这才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后面庄子问:“果且有成与亏乎?”善人与恶人,同秉一心,这个心不因人行善或作恶而有所损益。恶人也能成佛,也会改邪归正,所以净土法门讲,上至等觉菩萨,下至五逆十恶众生,只要临终真诚忏悔,十念即可得生。成也好,亏也好,事物的实质都没有变,还是一。这个道理,科学也验证了,绝不是古圣先贤的虚言。圣人不会骗人,可怜的是,众生往往自欺。庄子在教我们回头,从相对之中走出来,不计较得失、成亏,只管“向上一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