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古老悠久,有史料记载的当从夏朝说起。
夏朝是中国史书中有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成立于大约公元前2070年,大约公元前1600年在鸣条之战中被商汤所灭。
夏朝统治的版图面积约为50多万平方公里,夏朝活动的主要区域是黄河中下游一带,都城建于安邑,即今天的山西省夏县。
在夏朝时,洪泽与其所在的洪泽湖地区属于夏朝统治版图的徐州,这里居住的居民被称之为淮夷。
从夏朝开始,直到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夺淮入海的三千多年时间内,洪泽所在的洪泽湖地区,淮河、汴河、泗水、沂河、沭河等河流从这里流过,这里是一片平原水乡。
在淮河的两岸分布有一些洼地和富陵湖、破釜涧、泥墩湖、万家湖等小湖泊,而并没有现在水天相接的洪泽湖。
淮河从现在的安徽省五河县迤逦向东流淌,到达现在的盱眙县城时,向西折去,再向东北流至洪泽的龟山,斜穿过如今的洪泽湖凹陷区域,到达现在的淮阴区西南的码头镇西,又向东北流经现在的淮安市区的清江浦,最后经涟水城南又向东北流经响水县云梯关入黄海。
那时的淮河是一条清水河,亦无泥沙淤积,淮河下游河床较海潮时海平面低两米左右,黄海涨潮时有潮水沿河而上,潮头能直达现今的洪泽区以西。
古老洪泽何处寻(一)大禹治水在现今的洪泽湖水域下面是非常适合人类生活居住的平原水乡,虽然淮水汛期也会泛滥,留下古人众多治水的足迹,但是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打鱼、狩猎、种植,农林牧副业依然欣欣向荣。
为了治理淮河的水患,夏朝王大禹亲自来到洪泽湖地区组织治水。大禹把自己治理淮河水患的指挥部设在现在的洪泽区老子山镇的龟山,并娶龟山女涂氏为妻,至今我们这里称龟山亦为禹山,后来因老子来此炼丹,亦称龟山为老子山。
有关大禹治水的传说,至今在我们这里广为流传。
传说大禹在龟山娶涂氏为妻刚刚四天,他就要外出治水,涂氏是一个贤惠的女人,她同意丈夫外出,大禹与恩爱的涂氏洒泪告别,踏上了外出治水的征程。
大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那些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大禹等人的足迹。
大禹沿途看到自己无数的子民都在洪水中挣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离失所的子民面前流下自责的泪水。
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他父亲鲧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
大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他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大禹生活简朴,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里,吃的比一般百姓还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上他又是最肯花钱的,每当治理一处水患而缺少钱,他都亲自去争取。
大禹在治理泛滥的淮水时,他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过龟山自己的家,他听到小孩的哭声,那是他的妻子涂氏刚给他生下来的儿子启,他多么想回去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儿,但是他一想到自己治水任务还沒有完成,老百姓还处在水患之中,于是他只得又向家中那座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里噙着泪花,骑马飞奔而去。
大禹治水根据山川地理情况来制定方法,他将中国分为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等九个州。洪泽所在的淮河下游的洪泽湖地区属夏时徐州治所。
传说大禹治水时,因为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大禹的儿子启继位后,他没有忘记伯益的功劳,对伯益的后人进行了分封。
启让伯益的大儿子大廉继承了伯益的职位,封地于秦;封伯益的二儿子若木于徐国(徐州),让若木定都于淮上,建徐城,号令淮夷。《史记正义》中引《括地志》记载云:“大徐城在泗州徐城县北三十里,古徐国也。”
古老洪泽何处寻(一)大禹治水大禹治水用了13年的时间,他在龟山设立治淮指挥部,定然是为了疏通淮河下流水道而来,那么大禹带领淮夷疏浚的泗水、汴河、沂河、沭河等是如今洪泽湖东岸的那些河流呢?是否在浔河、草泽河、三河等这些河道上留有大禹的足迹?这些也许不会成为如同沉睡在洪泽湖底那些被大禹疏浚过的河道一样成为难解之谜吧?
正是在大禹的治理下,让那时往日咆哮的淮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险,驯服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淮水淹没的两岸平原山恋也露出了青葱,使农田变成了粮仓,使淮河下游的人民终能筑室而居,过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也使在这里建立的徐国成为一个历经夏、商、周三朝盛极千年的强大诸侯国。
后人感念大禹治水的功绩,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禹神”,禹神至今是我们这一带供奉的主要神灵之一。
古老洪泽何处寻(一)大禹治水(洪泽城区水文化广场上的大禹雕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