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读了一篇资治通鉴,智伯之亡。
比上一篇长,涉及的人物挺多,读起来有些不够畅通,有些累人。
好在有译文。
说的是周朝晋国的事儿,韩魏三家分晋之前的事儿。
后来还有个三国归晋的事儿,不是一个晋,一个是春秋的晋国,一个是司马家的晋朝,相隔五六百年。
回过头来,再说晋伯。
智伯,百度上介绍的挺复杂,总之,就是当年晋国的执政大臣。
那个时候,各级关系比较复杂,至高无上名义上是周王朝,但春秋时代,礼坏乐崩,诸侯国势力强大,周王的指示,基本上是乐意听就听,不乐意听就不听。
各诸侯国为了抢地盘,不断的进行杀伐。
同样道理,诸侯国内部也是如此,一些不太强势的诸侯,对属下控制能力有限,也形成了一些势力强大的家族权利集团。
智氏就是当时晋国最大的家族权力集团,连同韩赵魏三家同为晋国四卿。
智氏是势力最强的一家。
后来,赵魏韩三家分晋,却没有智氏什么事儿。
因为智氏在智伯当家时被三家联合给灭了。
智氏被灭,里面的原因背景很复杂,时也命也运也,倒也不全是智伯一个人的原因。
但智伯确实是难辞其咎。
当初智伯他爹(智宣子)准备立智伯(智瑶)为接班人时,一个叫智果的族人提出了不同意见:
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说智伯很多长处,比如英俊漂亮,比如武艺高强,比如才艺双全,比如能言善辩,比如刚毅果断;但他有一致命缺陷,就是不仁,为人不厚道。
最后,司马光点评:
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选人用人,最好德才兼备,如果无法求全,当以德为先。
人,仅仅聪明是不够的。
无德之才,不如没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