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曾国藩《挺经》44

作者: 山谷清风 | 来源:发表于2019-01-25 07:35 被阅读39次

诗人品读曾国藩《挺经》第十五卷“忠疑”中篇。

阐释、批评、欣赏,都是只有二等脑子的人的工作。

持矫揉之说者,譬杞柳以为桮棬,不知性命,必致戕贼仁义,是理以逆施而不顺矣。高虚无主见者,若浮萍遇于江湖,空谈性命,不复求诸形色,是理以豕恍不顺矣。惟察之以精,私意不自蔽,私欲不自挠,惺惺常存,斯随时见其顺焉。守之以一,以不贰自惕,以不已自循,栗栗惟惧,斯终身无不顺焉。此圣人尽性立命之极,亦即中人复性命之功也夫!

主张矫揉造作之说的人,就好像把杞柳树当作用它的枝条编成的杯盘一般,不通晓本性天命的道理,必然导致伤害仁义,使道理倒不顺畅。高谈虚玄妙论自己却没有见识的人,好像浮萍飘泊在江湖上。凭空论述本性、天命的学问,却不

探求事物外在形状和内在神色,这种学问实际是模不清、说不通顺的。

只有体察精微,不隐蔽自己意图,不屈挠自己欲望,清醒与机智常存心底,这样的人才会随时顺利行事。坚守专一的原则,警戒自己忠贞不二,并遵循前进不停息的规律,兢兢业业干事,惟恐有什么失误之处,这样做,终身才会没不顺利的事。

这是圣贤之人应用尽性来安身立命的最高境界,也是一般人恢复天性立身处世的有效法则。

曾国藩主张“挺身入局”,“打得通的,才是好汉”,任何事情,只有参与进去,先把事情做起来,才能知晓其中精微和玄妙,游离无局外,虽然可以评论几句,但是无关痛痒。就像游泳一样,总要下得水去,在水中倒腾几下,才有切身的体会,只在岸上比划,是永远也无法游的。“想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吃几口梨子”,也是这个道理。

这又与王阳明的“事上磨”如出一辙,只有在具体事情上磨他一磨,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增长才能,才能长本事。

著名数学家哈代,在他的自传——《一个数学家的自白》中说:一个职业数学家写关于数学的事是悲哀的。数学家的本分是做点什么,创出一些新的公理,替数学增加一点,而不是谈论自己或其它数学家做了些什么。政治人物鄙视评论政治的人,画家鄙视艺术评论者,生理学家、物理学家,或数学家通常都有类似的感受。没有任何嘲笑,能比创作者对解释者的嘲笑来得深奥,或在整体上更为合理。阐释、批评、欣赏,都是只有二等脑子的人的工作。

在青壮年时期,曾国藩认为“名可强力,功可强成”,晚年后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说“天命居其半,人力居其半”,成大事者,天时、地利和人和,这些都很重要,也是基础条件,除此之外,还需要持续的好运气。

这可能就是我们所说的“天命”吧。

专注是永远需要注意的问题。追随自己的内心,找到并坚持一个正确的方向,下日日不断的功夫,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相关文章

  • 品读曾国藩《挺经》44

    诗人品读曾国藩《挺经》第十五卷“忠疑”中篇。 阐释、批评、欣赏,都是只有二等脑子的人的工作。 持矫揉之说者,譬杞柳...

  • 品读曾国藩《挺经》45

    诗人品读曾国藩《挺经》第十五卷“忠疑”下篇。 尽性知命不认命,只问耕耘,莫问收获。 阅王夫之所注张子《正蒙》,于尽...

  • 品读曾国藩《挺经》42

    诗人解读曾国藩《挺经》第十四卷“外王”下篇。 学习的目的不是纠错,而是“学以润身”,去交流、吸收和消化,为我所用。...

  • 品读曾国藩《挺经》43

    诗人解读曾国藩《挺经》第十五卷“忠疑”上篇。 曾国藩说的“志识恒”,他也把立志摆在首位。王阳明说:持志如心痛,这个...

  • 品读曾国藩《挺经》46

    诗人品读曾国藩《挺经》第十六卷“荷道”上篇。 不必刻意迎合,既做不来,也没有那个必要。 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

  • 读曾国藩《挺经》49

    诗人品读曾国藩《挺经》第十七卷“藏锋”上篇。 所谓的情商高,就是会说话。 原文 《扬雄传》云:“君子得时则大行,不...

  • 读曾国藩《挺经》52

    诗人品读曾国藩《挺经》第十八卷“盈虚”上篇。 曾国藩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将满未满时,就像那花开一样,将开未开时最美丽...

  • 读曾国藩《挺经》50

    诗人品读曾国藩《挺经》第十七卷“藏锋”下篇。 不要想着你能抵挡得住诱惑,那是因为诱惑还不够强大。 原文 古之英雄,...

  • 读曾国藩《挺经》48

    诗人品读曾国藩《挺经》第十六卷“荷道”下篇。 滴水穿石,日日不断,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原文 三古盛时,圣君贤相承...

  • 曾国藩的《挺经》之“挺”

    《挺经》是曾国藩总结自己一生心得和成功经验的一部传世奇书。用续完此书的曾国藩的衣钵弟子李鸿章的话说,是“精通造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品读曾国藩《挺经》4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wp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