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国人为一个礼字,苦苦修炼。儒家,道家,孔老夫子,无不以礼为尊,漫漫中华五千年,形成了讲礼、行礼、崇礼的道德文明,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市井百姓。礼金、礼数、礼行、礼貌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家长制。
幼年家贫,儿孙众多,几孔窑洞便是栖身之所。一方土炕,一个大方桌,还有一个小桌子,演绎着古章礼法。每到饭时,奶奶就会及时用一个大茶盘,端上满满吃食,规规矩矩摆放在方桌之上,爷爷则端端正正坐在太师椅子上,喝着浓茶,吸着旱烟,瞅着奶奶进来,眼睛不带抬的,手指尖轻轻敲打桌面,示意放下。一般会有锅盔,咸菜,稀饭,还有唯一特别的豆腐乳。爷爷倾身扫过饭食,自然又不耐烦的挥一下手,此刻奶奶才欣慰的退出。尔后,其他的孩子们,才会各自端着自己的饭碗,走进窑洞在小桌坐下,开始吃饭。通常爷爷会把咬不动的锅盔壳分给几个小孙子,硬硬的锅盔壳,是孙子辈多于其他人的特权,有时父辈想要也没有的。
幼时记忆中,特别崇拜爷爷家长的风范和威严,特别好奇奶奶畸形丑陋的脚,奶奶小时候在残忍裹足的痛苦中迎来新社会,那是旧时代给妇女留下的伤疤,给人性留下的印记。想来三纲五常、男尊女卑这些封建思想就在不久的过去,那时的礼数是桎梏,禁锢人的思想,摧残人的肉体,泯灭人的灵魂。
拜祖先。
小时候过年是最开心快乐的节日。大年三十起床就要闹着穿新衣服,可是父母总说没有到时候,这一天还要去祭拜先人,去北塬上祖坟,下跪磕头,烧纸钱,放鞭炮,完了还要带上铁锹,铲去蒿草。爷爷奶奶那一代,是从湖北郧县逃难到关中的,过世的先人只有大人们知道葬在何处,更多的时候是在十字路口祭拜。老人都说过年过节魂灵也会在路上游荡,十字路口是必经之路,烧纸钱让他们带上,在天堂富足些生活。那时候没有如今印刷精美的各式各样纸钱,大都会买来要烧得黄纸,用一个铁制的铜钱模具,在黄纸上轧出铜钱的样子。模具不好找,就想办法替代。把黄纸一沓一沓分开,再用崭新的10元或5元人民币纸币,庄重的铺在纸上,手掌再郑重的摁摁,表明真钱已经印在黄纸上。保证一张黄纸上满满印上真钱,还不能重叠,往往都是稳重的大人担此重任。大年三十上坟,儿子孙子烧纸祭拜,女儿悲痛号哭。孙女辈好像不用去或者不能去。先在坟头压上一张纸钱,然后按辈分跪在坟前,一一看着纸钱燃烧殆尽,磕头跪拜。女儿悲哭不起,需劝劝才能起身。修坟铲草放炮完成后,分别回家吃团圆饭。如今社会生活节奏快了,年轻人大多在外工作,春节回不了家的无奈已是常事,有的甚至几年没有机会去上坟。城市里十字路口烧纸也不再推崇,既影响环境卫生,又易发火灾,年轻人这样做的比较少些。祭奠逝者的礼教被鲜花等新颖形式逐渐取代,一枝菊花万千怀念,感念先恩给予生命,血脉相连,天地间生生不息延续下去。
走亲戚。
走亲戚有非常多的传统和缘由。记得有一个节叫看“麦才黄”,意思是小麦刚刚泛黄,去走走看看,麦子黄了没有。特别有意思,也许老辈人通过走亲戚来了解家庭情况,关心生产生活,体贴又实在。现在走亲戚更多的说的是春节里那些事。淳朴的乡村,物质缺乏,但是亲情丰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制的馒头包子,油糕油饼,麻花果子,孩子们喜欢的甜食糖果,都会出现在春节的礼品中,亲戚缺什么,想要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都在走亲戚的长路上了解的清清楚楚。那时谁家的礼品最上心,谁家的礼物最贴心,那个儿女最孝顺,都是亲戚间的佳话。时下节日礼品已经成为产业,只要你需要,市场上肯定有。所有礼品大同小异,关键看数量、认牌子、估价值,直截了当的还有红包,礼品成为衡量亲情友情的载体。有礼无往乃大忌,也听说过因礼金多少结下怨气甚至越走越远,不相往来。似乎礼品礼金包含的情感在减少,家族三代已清淡似友。
人与人之间,“礼”字非常奇妙;普天之下,“礼”教不可或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