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上班这点事儿职场♐人力资源成长励志
如何通过自我约束成为职场大赢家(附方法论)

如何通过自我约束成为职场大赢家(附方法论)

作者: 谢先生读书会 | 来源:发表于2018-09-13 12:36 被阅读34次

    要提拔什么样的人?曾国藩说: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的人。

    如何成为合格的领导?曾国藩说:一曰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四曰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五曰心勤:精诚所至,金石亦开;苦思所积,鬼神迹通。

    曾国藩的五到五勤是一种严格的自我约束。

    举止,不是指简单的礼仪性规范,而是指每个人在举手投足间,所表现出的个性化特征,如坐姿、立姿、行姿、食姿、手势、小动作等等。曾国藩在《冰鉴》说到:负重高官,鼠行好利,此为定格。意思是,行路之时,仿佛背负了重物,一步一个脚印,必定成国家梁柱,因为它反映出一个人沉稳的个性、凝重的心态以及很强的责任感。相反,走起路来脚步的频率就像老鼠一样细碎急促,甚至喜欢溜着墙根走,则必为私心甚重、贪心不足之人,而贪者实为贫贱之源。

    这样的经验,屡试不爽。

     (一)坐姿、立姿

    坐姿与立姿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品性和定力。坐姿、立姿端庄凝重,一方面说明人的内心充溢着浩然之气,另一方面也说明其人在是非纷扰面前能够保持起码的镇定,而“正气”和“定力”都是选拔人才时必须考察的基本素质。而那些站不稳、坐不正、不时抖腿、不时支腮、不时摸头发的人,以及周围一有风吹草动就心神不安、坐卧不宁的人,一定是心浮气躁、操守不坚、遇事慌乱、缺乏主见之人。

    端庄凝重,只是对坐姿与立姿的基本要求。具体的优劣,还要视场合和身份而定。在谈判、考察、会议、初次拜访以及其他一些比较正式的交流场合,一定不可大大咧咧,太过随意;在品茶、饮酒、歌舞、朋友聚会以及其他一些相对休闲的活动时间,则不宜束手束脚,太过呆板;在面对上司、领导时,坐立端正是应当的,但如果一味地脚尖紧并,腰杆挺直,目不斜视,双手始终僵硬地放在膝上,就有迂腐之嫌了,而且容易给人以急功近利、目的不纯之感。所以,端正不可流于呆板,随意不可脱离自然,如此才是好的坐立之姿。

     不好的坐姿、立姿,古人说,典型的有两种:一是频抖腿,二是踞坐。频抖腿者,心态急躁,自制力差,如火山之随时将发;踞坐者,岔腿也,姿势难看,教养不足,犹以女子为大忌。

     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走路、讲话时摇头晃脑的人,多是果决无情之人,遇到利益纷争时,往往能够不择手段,狠下杀手。此外,如高翘二郎腿,大庭广众之下将双脚置于桌面等,都是没有教养、极端自负的表现,而真正成大器者,是不会不讲究这些小节的。

        (二)行姿

    古人曰:龙行虎步,必主大贵;蛇行雀跃,卑贱非常。为什么呢?因为行路时的王者之气,显示一个人的气魄、威风、志向与定力;而鼠辈之行也,则必然委蛇曲折,急促匆忙,一如其内心之狭隘、紧张、提防与警惕。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两位大名鼎鼎的帝王被称作有“龙行虎步”之姿:

    一位是南朝时的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东晋后期,桓温专权,欲效禅让之举,但终究未敢轻举妄动。桓温去世后,桓家颇受猜忌,其子桓玄在朝中屡受排挤,但最终还是坚忍不拔、一步一步地再次操控了权力之中枢,并逐步显现出完成乃父未竟事业之志。

    在桓玄欲篡未篡之时,刘裕驻守京口,势力庞大,颇为桓氏所忌。桓玄即位后,本想除去刘裕,但考虑到天下未稳,正是用人之时,所以决定先利用刘裕平定关洛,再徐图除之。当时,桓玄的妻子刘氏对他说:“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不为人下,宜蚤为其所。”桓玄没有听从她的建议,放虎归山,终成覆灭之患。

    后来,刘裕以恢复晋室之名起兵讨伐桓玄,尽诛其族,迎还晋安帝。其后又展开声势浩大的北伐战争,攻南燕,灭慕容,逼秦魏,夺洛阳,光复长安,几乎一统中国。后来因个人权力欲望膨胀,放弃中原父老,急匆匆回江南建国,而大失人望,没有成为平定天下的一代人杰。但其人以布衣寒门之身历经艰险而成为刘宋开国之君,拥有南朝三百年最可观的半壁江山,其威武之姿在历史上亦是饱受褒扬、久享盛名的,所以,辛弃疾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来盛赞刘裕北伐时的赫赫气势。

    这则故事一方面说明桓妻刘氏颇有鉴人之略,另一方面也应证了好的行姿的确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气度、胸襟与胆识。

    另一位被称作“龙行虎步”者也是宋帝,只不过是时隔数百年后的北宋太宗皇帝,也即赵光义。宋代的开国史是非常复杂且充满传奇色彩的,特别是太宗赵光义接太祖赵匡胤之位接得不明不白,留下了“斧声烛影”的千古谜团。

    《宋史》记载,太祖曾经有一次对周围侍从说:“晋王龙行虎步,必为太平天子,福德非吾所及也。”这里的晋王即是指赵光义。赵光义在尚未称帝前,被封为晋王,军功、能力、威望皆不凡,政治地位在宰相至上。大宋天下初定时,根基未稳,需要德高望重之人努力经营,因此赵匡胤也的确有过兄死弟及的想法,但随着军事斗争的逐渐结束,“偃武修文”已经成为宋代的基本政策走向,此时,太祖即便是启用年轻的儿子德芳,也基本可以掌控局势,于是又有了新的立储之念。

    就在这关键年头,太祖突然背伤复发,迅速不治,且离去时只有乃弟赵光义在身边,因此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非比寻常的诡异故事,让后世人唏嘘不已。赵光义后来毕竟成为了大宋的第二位皇帝,所以正史必然会对这段“兄弟相残”的往事作一些粉饰或者说是必要的铺垫,因此“龙行虎步”这段话是否真的出自赵匡胤之口恐怕还是存有一些疑问的。我们姑且不去讨论这段陈年往事,我只想说,无论这段话是宋太祖发自内心的赞美之辞,还是乃弟为了起到“名正言顺”的效果而加入正史的一段自我爆料,都说明赵光义的确仪姿非凡、气度雍容,至少他自己是有这份儿自信和自诩心情的。

     除了上述比较典型的行姿外,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类人,走路时脚尖落地,脚跟不着地,双腿一颠一颠地,好像舞台上的模特。轻盈曼妙,却有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这样的人往往心量狭窄,固执己见,自视甚高,难以与他人相处,如果没有其他好的性格因素加以弥补,也会铸就一生的坎坷。他如两袖清风者心底坦荡,大步流星者性格爽朗,则皆为上佳之姿。

        (三)食姿

    食相,也可以显现一个人的教养、性格与心态。

    好的食相,端庄优雅。举筷不横空出世,落筷不两柱高香,夹菜不卧牛横扫,饮汤不“落井下石”。咀嚼时,不开口讲话,不啧啧有声,不唾沫飞溅,不滋水横流。

    不好的食相,有各种表现。口中食物太多,以至难以迂回者;边吃边讲,口若悬河,星沫与食滓齐飞者;夹菜唯恐不多,咀嚼总嫌不速者;一路行来一路洒,身前点点滴滴者,皆是生性贪婪、生活邋遢、性格惊惶、心态浮躁之兆。

    又有狼吞虎咽者,则要看其长相。相貌厚重,气势威猛,如虎踞龙盘者,狼吞虎咽则佳;尖嘴猴腮,气色昏暗,如饥民饿殍者,狼吞虎咽则不佳,多是欲壑难填或捉襟见肘之辈。总之,无论何等相貌,总以相得益彰为好。

        (四)手势

    手势,作为语言的辅助表达方式,应当与言语节奏相一致,宜缓不宜急,宜少不宜多,张弛有度即可。

    手势,是自我表现欲望的直观反映。手势太频繁、节奏太快的人,说明其人急于想让人了解自己并接受自己的主张,这是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手指不停轻扣桌面并发出响声,彰显其人心态浮躁,主宰欲望十分强烈;而正如古语所言“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和急于称霸往往都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因素。

     同时,过犹不及。讲话时,一点儿手势都没有的人,内心拘谨,行动呆板,有自我压抑的倾向,这样的性格同样会限制其发展。

        (五)小动作

    正如言谈最好不好有口头禅一样,举止也最好不要有小动作。但是,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会形成一些下意识的动作,别人看起来不舒服,自己却浑然不觉。常见的小动作有摸头发、摸耳朵、捏鼻子、掩嘴而笑、手腕支撑腮部、似嗔似怪地挥动手腕等。这些小动作,大多反映一个人性格不自信、心态不稳定。 举手投足是否不慌不忙,动作节奏是否张弛有度,反映一个人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条理性。有条理的人,能够更好地统筹自己的工作、安排自己的生活、调整自己的状态,因而也更能够脚踏实地地迈向成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通过自我约束成为职场大赢家(附方法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kvy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