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命运面前,真的非常渺小和无奈,这位同学可惜走得太早,临终前老师探望他,感叹命运不公
伯牛有病,孔子去探望他,在南窗外握着他的手,说:“要失去他了,这真是命啊!这样的人竟有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有这样的病啊!”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篇之十

伯牛同学生病了,病情好像很严重。“伯牛有疾,子问之”,孔老师去看望他。“自牖执其手”,站在屋外的窗户前,握着他伸出来的手。
“牖(yǒu)”是窗户。“执”,握。古时候说到“窗”,是指天窗,它是开在屋顶上的。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那时一般的住房就是个土坯房,房间朝南开个窗洞,透透阳光空气,垒起的土床就设在这南窗下面。还有一点要注意,古时窗户的名称,朝南和朝北是不同的,“牖”是特指南窗,北面的窗叫“向”。
那么,孔子为什么没进屋去,而是站在南窗外?据说伯牛生的是恶疾,他家里人怕传染给孔子,所以不让进去。

伯牛生的是什么恶疾呢?据考证是麻风病。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在古代是很可怕的病,主要通过上呼吸道或密切接触传播,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会造成皮肤溃烂、瞎眼和手足坏死、畸残。不过,说伯牛患的是麻风病,其实也并无依据,只是后人猜测罢了。所以说孔子隔着窗户拉伯牛的手,是因为害怕传染,这一说法始终存在疑问。
也有人说,“执其手”,意思是孔子为伯牛把脉,诊断一下病情如何。也许有这种可能,但传说中孔子好像并不懂医术,又怎么会给人把脉呢?所以也只是猜测。还有人干脆就说,孔子是知道弟子快死了,不忍心看到他的脸容,所以只在窗外拉拉手。照这样的话,孔子也实在太胆小了。要知道,给人操办丧事可是孔子的老本行,他怎么会胆小害怕呢。

不管怎么猜,有一点是肯定的,孔子去看伯牛,已经知道他病危了,将不久于人世。所以他心中一定是非常痛惜不舍的。握着弟子的手,感觉那只手也许是骨瘦如柴的,也许是颤抖不已的,也许是高烧滚烫的,或者也许已经冰凉彻骨了。于是,老师悲中从来——“亡之,命矣夫!”要失去他了,这真是命啊!
“亡”字有多种含义,如丢失、失掉、死亡,亦通“无”。所以有人解读,这里“亡之”的“之”字不是代词,不是“亡”的宾语,只是凑成一个音节罢了,“亡”的意思是患上此病实在没有道理啊,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但不管怎样理解,有一点是肯定的,这是孔子对命运发出的感叹,他叹的是天道之不公,人生命运之多舛,以及对天命难违的无可奈何。“矣夫”是语气词,表示一种强烈的感叹。这里有一个细节要注意,孔子所发出的感叹,是他离开窗户后,对其家人和陪同弟子说的,而不是一边握着伯牛的手,一边当着病人的面说的。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样的人竟有这样的病啊!这样的人竟有这样的病啊!同样的话,重章叠句,反复感叹,孔老师心中无限痛楚悲切之情,溢于言表。“斯”代词,此、这;“斯人”,此人。“疾”,疾病;“斯疾”,此病。
人们总希望好人一生平安,圣人也同怀此心此情。孔子深为痛惜的是伯牛的贤,这样品德高尚的人,却生了这样的病,而又不可救治,所以只能一声又一声的仰天叹息。但命运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人的理智可以预见的。所能做到的,只是在命运面前,能够坦然面对,而这就要对人生的使命具有自觉认识。

伯牛(公元前544年-?),姓冉名耕,字伯牛,尊称冉子,春秋末年鲁国人,小孔子7岁。在孔门弟子中是德行科代表之一,与颜渊、闵子骞并称。他为人正派宽和,善于待人接物,有很高的威望,孔子对他也十分器重。孔子任鲁国司寇时,曾推荐伯牛担任鲁国中都宰,即中都(今山东汶上县)掌管刑事的地方官,使他的德才得到充分施展。
后来孔子辞官周游列国,伯牛也辞去中都宰,随孔子周游列国,广施教化。据说孔子平时不仅将一些琐事交给伯牛处理,还常常将他同几个好学生列在一起,作为自励的榜样。伯牛在《论语》中出现过2次,都是孔子对他的评价,他自己则没有发言记录。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尊称“先贤冉子”。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此章孔子痛惜弟子冉耕有德行而遇恶疾也。行善遇凶,非人所召,故归之于命,言天命矣夫!此善人也,而有此恶疾也,是孔子痛惜之也。
侯氏:伯牛以德行称,亚于颜闵,故其将死也,孔子尤痛惜之。
朱子:命,谓天命。言此人不应有此疾,而今乃有之,是乃天之所命也。然则非其不能谨疾而有以致之,亦可见矣。
陈祥道:由生而生者,常也;由生而死者,不幸也;由死而生者,幸也。扬子曰:命,不可避者也。颜氏之子,冉氏之孙,以其无避也,此所谓“顺受其正”也。
张栻:如颜子、伯牛之死,乃可谓之命。盖其修身尽道,以至所为谨疾者,亦无有憾也。而止于是,则曰命而已。若有取死召疾之道,则是有所致而至,而非天命之正矣,孟子所谓“立乎岩墙之下”者也。
《四书解义》:此一章书是孔子深惜德行之人,而致叹于天命也。可见圣贤平日守身慎疾,时时儆惕,务求尽其在我。所谓居易俟命,修身立命,其道不越乎此也。
《四书训义》:由夫子之言观之,则伯牛之贤可知,而君子之言命者亦可见矣。人尽而后归之天,性尽而后安之命。自非伯牛,则疾病夭折之至,方当以之自省,而岂可徒诿之命哉?修身以俟命,身之不修而言俟命,自弃而已矣。
《论语稽》:人生穷通寿夭,在可知不可知之间,君子惟修其在我,而一切听之命而已。
《论语正义》:是则孔子此叹,盖伤时无贤君,有道之士多致夭病,与哭颜渊同意。
刘宗周:孔之丧也,颜之贫也,牛之疾也,莫非命也。春秋之际,斯道之厄,而圣贤共命矣,命也,有道焉,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陈白沙:古之人处贫有道,处病有道,处死有道,其颜冉之谓与?
程树德:《乡党篇》云:“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是夫子知医之证。江氏切脉之说是也。
【学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 《论语义疏》 《论语注疏》 《论语集注》 《论语全解》 《论语意原》 《论语正义》 《论语新解》 《论语集释》 《癸巳论语解》 《论语学案》 《论语稽》 《四书解义》 《四书训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