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透视经典中国传统文化
思无邪——《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8章

思无邪——《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8章

作者: 乐道也 | 来源:发表于2018-11-26 10:25 被阅读147次

    读《诗经》是美好的事,但看到情呀爱呀的诗句,千万不要胡思乱想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思无邪’。”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篇之二

        “思无邪”三个字,麻烦来了。

    据说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后经孔子删定为305篇,这里说“诗三百”是取了个整数。话说孔子周游列国后返回鲁国,一边立帐讲学,一边整理古代文献。在对三千多首流传下来的民歌、诗作和祭词进行了披览取舍整理之后,终于汇编成“诗三百”。掩卷深思,不禁发出由衷的感叹,用一句话对全诗的思想内容作了个总体评价:“思无邪”。说出这三个字之后,孔老师倒是直抒了胸臆,感觉好极了,心中十分快意。但却给后人留下了扯不清的问题,争论至今没有停息过,有“世儒解释终不了”之说。

    “思无邪”三字,出自《诗经·鲁颂·駉》。《诗经》中的“思”字用得非常广泛,共出现过111次,有时用作语气词,有时当实词用。“思”在诗中用作无意义的语助词时,有点类似于现在韩语中的那个“思密达”,无实义。不同的是“思密达”放在陈述句的句尾,而诗中的“思”则是放在句首。《鲁颂·駉》全诗回环往复,重章叠句,共反复出现过8个“思”字:“思无疆,思马斯臧”、“思无期,思马斯才”、“思无斁,思马斯作”、“思无邪,思马斯徂”,听起来像是几个外国人的名字,实际上全诗纵情歌颂了各色马儿奔腾向前的雄风。马哪能有“思”?可见这里为语助词,不应作“思想”解。

    但问题来了,有人说,这里看似写马,实质借助马来写鲁国的国君鲁僖公,不是歌颂马,而是歌颂养马的人——鲁僖公。这样就不是马在“思”了,而是鲁僖公在“思”了。这样解读妥吗?问题又来了,就是后边那个“邪”字。既然是鲁僖公在“思”,那么他在“思”什么呢?传统的解释是“思无邪,归于正也”。诗中的“思无邪,思马斯徂”,翻译成现代诗就是“鲁僖公的思想好纯正,激励着马儿奔远方”。就是说这位国君思想上没有邪念,充满正能量。

    孔子以“思无邪”概括《诗经》主旨,如果据此把“思无邪”理解为“思想纯正没有邪念”倒是可以讲得通。但是,很多研究者都认为孔子引用这句诗的意思是断章取义,借题发挥,与原诗无关。也就是说孔子所说的“思无邪”,是“《诗》三百”的“思无邪”,不是鲁僖公的“思无邪”,孔子所要表达的意思与诗中原文无涉,而有另外的意思。

    绕了一圈,原来跟鲁僖公并无关系,话说到这份上,只能再回过头来研究《论语》了。

    《论语》中“思”字共出现了25次,除了《雍也篇》“原思为之宰”中“思”为人名外,其它23个“思”字均为实词,都含有思考、认识、思维判断的意思。如“学而不思则罔”、“见贤思齐”等,就是这个“思无邪”的“思”最麻烦,让人费解。历代学者对它的理解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思”是无实义的语助词,另一类则认为“思”即思想、思虑。由此,导致对“无邪”两字的不同解读。

    先来看第一类。认为“思”无实义,予以忽略,后面“无邪”两字的意思为不虚假,没有虚伪造作,都是真情流露。即孔子称赞《诗经》通篇都是出于诗人的真性情,是至情的流溢,千古如照,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假,充分体现了“《诗》言志”的主旨。所以孔子用一句话来概括,叫做无不出于真情。当然,也有人在这里留了条小尾巴,说这个“无邪”嘛,也不一定就是一点邪的歪的都没有。“无邪”也还有比较另类的解读,有人说“邪”通“余”。“无邪”就是“无余”,无穷无尽,无边无际。意思是孔子整理《诗经》时把握的尺度比较宽泛,诗中说什么的都有。

    再谈第二类看法。把“思”理解为思想时,就要“思无邪”三字连起来读,这样的解释就各显神通了。首先,比较中规中矩的解读就是“思想纯正”,似乎并没有跳出鲁僖公的思想框框。还有理解为“人不能没有思想,只要思想不走歪曲的路,引导走上正路就好”,这里的发挥就比较多了。

    又有人把话锋一转,说孔子讲“思无邪”不是对《诗经》里诗的内容作评价,而是告诫人们读《诗经》时要“思无邪”。听起来还挺有道理的,要不然这段话放在《为政》里干吗,其用意不就是明摆着提醒领导干部,读到《诗经》里情呀爱呀的诗句不要胡思乱想吗?朱熹老前辈就持这种观点,他说:“思无邪,乃是要使读诗人思无邪也。……若以为作诗者思无邪,则《桑中》、《溱洧》之诗,果无邪也?”朱熹认为《诗经》里邪的歪的内容,确实还是有一点的。这似乎有点像人们常说的,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或是《红楼梦》那样,道家看到的是淫,年轻人看到的是爱情悲剧,而伟人看到的是阶级斗争。

    此外,更有意思的解释,说“思无邪”就是指思索的垂直上升,即孔子感受到到诗的形象和语言有一种升腾的力量,这种语言的飞翔能力,能使人的精神超越现象事物的限界,思想不受时空的限制,思想不知疲倦,思想像插上了翅膀的马儿一样向上飞奔。那么,孔子是说要超越现实空间吗?老天啊,孔子这么深奥的思维空间,简直让人怀疑他是“来自星星的你”了。看来“世儒解释终不了”之说,确实是有道理的。

    那么,对于“思无邪”到底该如何解读呢?钱穆大师有个善意的提醒,大家不妨去体会:“本章孔子论《诗》,犹其论学论政,主要归于一己之心德。孔门论学,主要在人心,在归本于人之性情也。此学者所当深参。”这话听起来怎么又有点像朱熹老先生的口气了?

    算了,我们还是按照朱熹的解读来领会孔老师的的隐晦之义吧。但比较而言,这“思无邪”三字,还是不作硬译,让它保持原生态的本色为好。

    学习论语随手记成语:

    一言以蔽之


    拓展阅读:

    【先贤精义】

    《论语正义》:《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又云“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据此,则三百五篇,夫子所删定也。礼义即礼仪,亦即谓“礼乐”也。诗皆入乐,故可弦歌。夫子屡言“诗三百”,一见《礼运》,两见《论语》,皆综大数以为教也。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又云: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顾镇:诗者,思也。发虑在心,而形之于言,以摅(shū)其怀抱,系于作诗之人,不系于读诗之人。……今直曰“诗三百”,是论诗,非论读诗也。

    徐英:“思无邪”一语,盖三百篇之提要也。

    《论语集释》:善乎王闿运《论语训》之言曰‘诗本咏马,马岂有所谓邪正哉?’知此者,无邪之旨,思过半矣。

    李炳南:“邪徐”二字古时通用。诗传“虚,虚徐也”。二字是一个意思。因此,駉篇“思无邪”,就是“无虚”。依此解释,三百篇诗的本义,都是真情流露之作。

    《论语集注述要》:夫子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即所谓“诗言志”者,此三百篇之所同也,故曰“一言以蔽之”。惟诗人性情千古如照,故读者易收感兴之效。

    程子:“思无邪”者,诚也。

    范氏:学者必务知要,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

    蕅益大师:此指示一经宗要,令人随文入观,即闻即思即修也。若知《诗》之宗要,则知千经万论,亦同此宗要矣。

    钱穆:学者必务知要,斯能守约。本章孔子论诗,犹其论学论政,主要归于己心之德。孔门论学,主要在人心,在归本于人之性情也。此学者所当深参。

    【学习参考书目】

    《诗经》 《毛诗序》 《论语集释》 《论语新解》 《论语讲要》 《论语会笺》 《论语正义》 《论语点睛》 《论语集注》 《论语集注述要》 《论语训》 《项氏家说》 《史记》 《虞东学诗》 《四书反身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无邪——《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8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suv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