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周末,宅居在家。本来这样难得的休息天,要是天气好的话,我是肯定得去外边转一圈的。说到底,杭州四季不同的旖旎风光对我来说,还是蛮有吸引力的。只是因为这一到周末便下雨,感觉好像被人下了咒似的。冷空气来临,气温变得特别的低。想来“秋风秋雨愁煞人”并非妄言。哦,不对!现在应该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冬季”了。但不管是“秋季”还是“冬季”,就这样的鬼天气,我还真不愿意出去受罪。这种晦涩阴暗的雨天给人一种强烈的、无形的压迫感,于是便觉得,还是窝在家里翻翻我的旧书更有意义。
我那狭小的书房里那一整排并不十分高大的书橱中,书倒是不少,但正儿八经看过的、认真读完的,着实并不太多。信手拿出一本,周立民先生所著的《槐香入梦》,那一张书签还整整齐齐的插在厚厚的书页中间,意示着我曾经的阅读“经历”。我这人做事,总是这样“有头无尾”。书读一半便束之高阁,文章写一半也便存入电脑磁盘“滥尾”……虽然知道这样做,“很不好”。但更多的时候,即以“工作忙碌”“缺少时间”为由,自欺欺人……趁着周末休息,静下心来,认真的看完几本书,也是好事。
《槐香入梦》的第一篇便是《雨天读书》。字里行间不难看出,大师也食人间烟火啊。文字平易,但引人入胜。如
闻古人读书,明月清风,明窗净几,高香一柱,那虽然是文人的清淡,但总觉得对读书环境的这份要求未免有些奢侈了。……
寥寥几句,便引起共鸣。试想我辈在大都市中奔忙的人,能抽出一时半刻的时间来读书,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哪还有这么多的讲究?能读书便是,有书读便好。倒是像现在,在自己的书房里阅读,才多少明白读书原来也是需要一点“仪式感”的。而这种“仪式感”表象后的深层次原因,便是“在一个安逸、安适的环境下阅读,用的是‘心’而非‘眼睛’。”
而对于读书的情形,周先生是这么说的:
……入夜,沏一杯清茶,风雨不再寒凄;拥一室藏书,人生不再单调。随便从架上抽取一本,在雨滴的叩窗声中读上一段,雨便润泽了人的思绪,把你带入了一条悠长的小巷中,让你不禁掩卷凝思。……
这是多么相似的情形啊。这所谓的“相似”倒并不是“非得在雨天读书”,而是对我来说,“晚间读书”乃是最佳时机。想来是因为白天过于忙碌,杂事甚多,而读书须得有一个宁静的环境和心态。而夜间比之白天,宁静不说,少却了诸多纷扰。
我所谓的相似,是读书时必得“沏上一杯清茶”,留一种花香袅袅,与混着油墨香的文字相得益彰。配之以文字的情节,便可让思维凌驾于文字之上,自在神游。“当那一个世界完全向我展开时,夜晚风雨所带来的各类遐思便渐渐飘远了。”此时,若书里恰好也有这么一幕,那便极易打动我。合上书,把目光投向窗外时,夜色依旧,但却倾注了我的几分感悟,便觉得窗外的夜色与我所读的书融为一体,美丽的故事给这夜色增加了绚丽的色彩……
其实说到底,“读书”读的是一种心境。在不同的心情下,读同样内容的书,所产生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润物细无声”的和风细雨也好,“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情”也罢,都是相似情景在读者不同情感之下的自然反应。而在我看来,读那样的书、泛那样的情,太深涩太难懂,这不是我辈所能及处。像我现在,有时间坐在自己的书房里读书、随意从容的读书,这就足够了。
读书,管它雨天、晴天,能读就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