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责自负
上周,车子的倒车影像坏了,作为我这个有着二十年驾龄的老司机来讲,本来是不用在乎的,想想那时候刚刚开始学车,哪有什么倒车影像,不都是看后视镜的?倒车入库,后保险和停止线一根烟的距离,轻松拿捏。
但是爱人却坚持要我换,说你别吹牛了,现在不比以前了,这么多年都习惯看倒车影像了,突然不用了,怎能适应?安全问题,大意不得。
好吧,既然爱人支持,何乐而不为呢?而且,小区内就有一位师傅,据说是汽车电子系统方面的老师傅,跑去一问,果然对路子,说可以换个新屏,啥功能都有。我问:有收音机功能吗?师傅轻描淡写:有啊,啥功能都有,还可以插U盘,唱歌跳舞随便看。
也就十几分钟的样子,老的,拖着大“屁股”的重重的显示屏被拆下,新的,大了一圈薄薄的新屏就安上去了。师傅胸有成竹的样子,说:好了,让自动搜索一下卫星定位,导航就可以用了。好吧,现在“傻瓜”式的操作系统,一切交给机器好了,我也赶着有事,开着车就离开了。
新装了屏,路上等红灯的时候,就忍不住去看看有啥功能,蓝牙、电话、音乐、视频这些功能果然都有,但红灯时间有限,还不方便摸索,收音机功能果然也有,这个开车使用最方便,点击,自动搜索电台,结果几个红绿灯过去了,还都是“沙沙”的电流声。不对啊,原先旧的记得也能搜到几个台的,只是因为不清晰,所以才很久不听了,但也不至于啥都没有啊。
这周日,再去找师傅,师傅风轻云淡,说:可能是天线没插。
果然,重新拆开,重新找到那根线,插上去一试,收音效果非常好,师傅却说:现在也没多少人听收音机了。
搜索了一下,几个熟悉的频道号数字便显示在屏幕上,忽然就有了一种久违却又熟悉的感觉。原先那个车载收音机效果不好应该有七八年了吧,那之前,一般在上下班路上,都喜欢听本地电台一档名为《芳华音乐》的节目,主持人芳华的主持风格亲切自然,聊音乐,聊生活,不疾不徐,张弛有度,温润而不燥,平淡却出新,在娓娓道来、恰到好处的串词后,冷不丁就来一首熟悉的歌谣,可谓唱的说的都好听,入耳入心,相得益彰,让人不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我看来,这便是艺术的成功。
这几年,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想听啥就可以听啥,一首好听的歌,可以循环播放反复听,只是,再好听的歌,单曲循环久了,不免会麻木听觉神经。而听收音机不同,下一曲是什么,永远是一种期待,在不经意间,熟悉的旋律突然响起,就有了那种心头为之一动,记忆的闸门瞬间被打开的感觉。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还在上小学,邻居有位老伯有台收音机,每天中午有半小时的评书节目,最初开始听的好像是《岳飞传》,暑假里,我便总是跑过去,搬个小凳子,和老伯一起听。老伯是地主家的儿子,会拉二胡,唱京剧的。但不知什么时候,他的眼睛瞎了,他似乎也很乐意我去和他一起听评书,他一边顺着毛豆秸秆的枝丫摸索着去剥毛豆,一边时不时跟我讲评书里的故事。那时,我感觉他懂得真多,只是,大人们都没空去跟他闲聊。后来,记得父亲跟我说过,其实老伯年轻时很神气的,也很乐意帮助左邻右舍的,会唱好多戏文,只是成分不好,现在有点落拓了。
后来,我几乎迷上了听评书,但总是去邻居老伯那毕竟不方便,我便试探着问父亲,我们家能不能也买台收音机。父亲那时候在镇上的农具厂上班,我经常去。农具厂生产一种铸铁管,到处弥漫着烟灰铁渣,厂里的工人穿的工作服上汗水混着灰渣,看上去就像套着黑色的铠甲,脸上也自不必说,差不多只看到两个眼珠子。有人形容,从农具厂里飞出来的麻雀都是黑的,所以,工人下班,每天都是要洗澡的。到了冬天,只要是父亲上夜班,早晨下班的那种,他就会让我去厂里的澡堂,那时水是刚放的,工人都还没下班,池子里冒着热气,水还是清澈透亮的,可以舒舒服服泡个澡,从身上搓下一条条泥垢。
我知道一台收音机之于父亲是怎样的一种负担,所以我并没抱多大的希望,因为我在镇上的商场里看到过它们的价格。但是,我清楚地记得,那年那月的8号,父亲回到家,便从后座一侧的车篮里拿出了一个盒子,喊我去,打开来,我看到了我在商场里看到过的那台收音机,是“红灯”牌收音机!8号,是我们全家都期待的,父亲每月发工资的日子;29.5元是这台收音机的价格,30几元是父亲每月的工资,这其中还包括父亲的加班。
但我的欣喜很快被忐忑不安所取代,我突然觉得我是不是太不懂事了,用父亲辛辛苦苦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台收音机!好在,父亲似乎也很开心,他好像一点都没为接下来一个月的生活犯愁,继续又忙地里的活去了。后来,我听到的评书有很多,什么《隋唐演义》《三国演义》《三侠五义》《薛仁贵》《白眉大侠》……
我喜欢文学的种子不知道是不是从那时埋下的,当班上同学都对写作文烦恼的时候,我却特别期待老师布置写作文,因为,评书中好多精彩的故事、丰富的词汇、生动的表达,在写作文时总是呼之欲出,扑面而来。每次老师的作文评讲,我的作文都会被读给大家听,说我的作文生动有趣,画面感很强。这样的感觉在那个一切都很匮乏的年代,给予我极大的满足。
再大些的时候,我像大多数孩子一样,又喜欢上听流行歌曲。每次听到有熟悉的,喜欢的歌曲,我就会迅速拿出纸笔来,一边听,一边记录歌词,这可比老师在课堂上让听写词语难多了。课堂上要听写的词语都是最近刚教的,老师每报的一个词语,我都能说得到在哪篇课文的哪一小节的哪一行的第几个字。可听歌就不一样了,因为旋律的关系,本来连起来的一个词,可能会分成两口气去唱,本来是第一声的音调说不定就唱成第四声了,而且碰到唱词快的地方,还要赶速度,根本来不及思考到底是什么词儿,当然电台不会给你暂停,更不会重放——庆幸那时还没有说唱歌手。为了能尽量记下歌词,我还是有自己的办法的。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只管记,搞不清楚的地方就用同音字或拼音代替,尽可能地把每句歌词都能留下痕迹,等歌曲播完了,再一句句去仔细琢磨推敲,正确的歌词应该是什么。这就得花功夫了,这比改同桌的作文都难,因为你只能根据字音,一一对应,绞尽脑汁去想,这个地方到底唱了个啥,而且只能替换,不能增删。
每次记录,总有那么几处会留下缺憾,两段的歌词,就像家乡那座双排水泥楼板桥,桥这边缺了左边一块,走到中间又缺了右边一块,倒不是有多危险,而是哪边都走不顺畅。只能期待电台下次再放到这首歌,可以有机会把这个缺憾给填补上,让心情也随之顺畅。
到今天,我都认为,小时候听收音机的经历,是拓展我知识面,提升我写作能力的最主要原因,以至于当我有了孩子,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我也给她买了一台收音机。无奈,孩子并没有像我当年那样迷上它,因为那时已经有了电视,后来又有了VCD,DVD……精彩的画面,再也不需要说书人的醒木折扇了;那些动听的歌曲不仅可以单曲循环,还有现成的字幕显示,无需用纸笔去绞尽脑汁了。
看来,听书也好,听歌也罢,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代人会自有一代人的方式,这是必然。生命中,总有些是留不住的,有些又是挥不去的。
此时此刻,我也只不过是因为收音机里,轻轻传来一首歌,便想起了一些留不住而又挥不去的经年往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