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教学》第一章主要说的是:大概念与大概念教学。其中阐述了几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比如大概念与小概念;专家结论和专家思维。(如下图)
引言P5页图形成专家思维的标志,就是理解了大概念。而大概念教学,就是通过不同的案例和内容,帮助学生建构大概念。大概念教学,在学校教育与现实世界,现在与未来之间搭建了一座牢固的桥梁。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将所学真正应用于现实世界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现在教育的弊端——惰性知识(学用两层皮)
这种惰性知识首先体现在学科之间不能相互贯通,学科内、甚至单元前后很难迁移。简单来说就是数学中所学的内容在语文课上无法运用,而语文课上所学的内容在数学课上也不会运用,课上所学知识只是在某学科某单元某节课里会运用。正如书中所言:“学生似乎只在某个学科和单元内才显示出学会了这些知识,一旦出了这些学科和单元,这些知识似乎就很难被激活”。我想这也是今天提倡学科融合,整体认知的原因之一吧。
第二,这种惰性知识很难在学校和现实之间实现迁移,无法解决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我想这也是我们今天教育最大的一个弊端。我们今天学习知识,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还是为了应付应试教育,一旦考试结束,所学的知识也就都还给老师。
二、现在教育的改革——提倡核心素养
乔纳森等认为,教育唯一合法的目的就是解决问题。核心素养指向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也就是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去解决问题,使知识不再具有“惰性”。所以说核心素养的核心是真实性。
新课标对于历史学科提出来五大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历史课我该如何培养孩子们这五大核心素养,进而去解决真实问题呢?(唯物史观,有助于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课上根据实例进行讲解,总结规律;时空观念,通过学习,既要同学们了解时间,空间顺序形成历史思维网,也要求同学们可以把人物或事件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进行分析;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是现在高考题非常重视的内容之一,它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有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拓展思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学生完善其历史思维能力;家国情怀,则是一种精神归属。)我自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但现在想来,也仅仅是在历史学科,离开历史学科,同学们还是否会运用呢?我不敢想。
我们到底该如何实现核心素养?
1、理论基础: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
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培养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过集体生活,学会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遵守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培养职业能力,引导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践行知行合一,积极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这里面的职业能力其实就是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性;培养独立思考,强调了不是记住专家结论;而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是之前提到的专家思维;合作能力就是复杂交往。
2、深度学习,像专家一样思考
深度学习,强调在现实世界中创造和运用,也就是把一个情景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情境的能力。(如下图)
第1章第21页高通路迁移在一定程度上就形成了反映专家思维的认知结构,而低通路前一直是在表面上掌握了专家结论。
3、从“宽而浅”的学习到“少而深”的学习
“宽而浅”是指学生积累了大量专家结论,却没有从专家结论中学到专家思维,只是横向的扩展,就像吃了很多东西,但不消化。
“深度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专家思维,教会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当学生面对从未遇到的问题时,才能做到高通路迁移,创造性的解决。
然而若想形成专家思维,首先要发展自然知识(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知识)。书中提到:自然知识的扩展就像是在创建一幅地图,而非自然知识的学习思想是画一条线路。
第1单元第25页我觉得如果要有专家思维,就需要储存大量的信息,并且要掌握和熟练运用这些信息。
那么深度学习,就是要主动的去创建地图,进而灵活运用。
只是很可惜,我们今天的教育更倾向于选择目标导向的路线学习,也就是图中的新手思维,这也是今天交易所面临的重大危机。所以我们更要好好的学习新的教育模式,适应当前经济、政治发展的变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