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认为文明是文化散发的光辉。文明的传承既依赖文化巨人的各领风骚,又需要文学之士的推波助澜。对一个写作者,出生地首先是生命的源头,后来才成为记忆的归属。而精神领地总是要通过文字来构建,文学才是人心灵的家乡。我们探问一个人笔头的消息,更容易听到他灵魂的声音,感知他来自心灵深处的回响。
眼前放着的四部书稿,是几个作者要出的他们每个人的第一本集子。
他们有的刚执笔为文,有的却是踟蹰文学长途近三十年。一遍又一遍读他们的文字,每一遍都是深情的抚摸,伴随着很深的感慨。相信他们编选的过程,完全也是百味俱陈。对于某一个作者来说,也许十多岁时某一篇作品的创作激情还在眼前,可时光的逝水已把他带到中年的河洲。悲喜的经历都埋入追忆的流沙,融入生长的年轮了。
文学,说到底是对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的感情表达。文字,是韩报春人生之海的一片苇叶,苦舟竞渡,不问天涯。他落墨的文字似乎都合着心跳的节律,把能感知他的人深深打动。在韩报春看来,流逝的岁月都化成了坚实的生命内核,而他用文字来叩问良心,烛照人生。文字作为他精神超度的方式,在发出对生命质地探问的同时,也让苦寒的心灵开出了暗香不败的暖人之花。
他就是后院那棵老枣树,铁干枯枝,无言对天。站在枣树前,人的生命个体的丰富性与枣树风侵霜欺的岁岁守持得到了最好的沟通。清贫中留存惊喜,存活着便是幸福,人从树身上坚定了对春天的深长的期盼,心生坚实,树也因了人的解悟多了灵动,似可通语。四字句的运用,让人读了如闻寒夜里踏着古道上雪粒走过的得得马蹄,想披衣惊起,侧耳判知它的去向。
谁能理解同睡在一张简易铁床上的两个大男人的心境呢?没有错过的第一声春雷,传响着怎样的肝胆?以深情入之,以淡语出之,不以文采哗众,却以余味取胜,不经意之间化有限为无穷,弦外之音清美不绝,如鸟鸣深谷,三更月上。
《小城不眠夜》之后的韩报春一直没能让我惊喜,这庭院的老树和故园的春归却让我心生提振。骨含硬气,笔透深情,他如泰山挑夫负 重而上,身后渐开风景。
谁都能看出《同根》是他最用力的文字,它在2014年的春节振奋人心。开头祠堂的描写切实本真,是韩报春的生活,后面铺排之间,虽然也许字字皆出自作者真心,但读来全是余秋雨味道。不仅形似,而且神通,沉吟顾盼,抑扬提顿,忽而娓娓诉说如家常细语,忽而如船出三峡万里河开,典型的秋雨气象了。那段时间,只身南国的韩报春一定引余秋雨为知己,放达的目光在他的文字间穿山过水。超越之处是法祥和修文关于韩愈坟茔归属地的激烈之争,锋芒四起,刀枪不容。小说创作中矛盾的设置是基本功力,散文里制造矛盾且分而化之却非高手不可为。坐在罗圈椅上的法祥夕阳返照,风尘苦旅的汝阳老汉晨雾告别,比对映衬间,他们的坚守和追寻究竟有怎样的意义?是血脉尊严,还是本性驱使?这是对民族文化进程的深情追问,是烟波江上的日暮乡关。
我总是想通过文字揣摩作者的精神气象。我想象着韩报春在我的目光中走出那个我们相约在前庭以诗问月的院落,穿过窄窄的街道站在村头,深沉的目光望向南山那片高古的天空。他心中该飞渡着何等激扬的神思。他就是打马边关的侠少,诗书流年浇灌着他狂放的梦想,他如大树般向往云端,再苦再寒必报春。
两三年的时光里,周苏荣长驱突进,求变求异,她打牢思想的根基,传递生命的美好,让我们窥到了人生真境,心体本然。
写乡野,她就是一个戴着红领巾、挎着小毛篮追逐春天的小女孩。花草是诗,河山是画,山外世界是童话,山中旧事是寓言。读者自己去寻找那俯拾皆是的奇思妙想吧,你找到那个在山间蹦跳、用柳笛吹得春深星儿落的冰雪女孩,让她给你说春风十里不如你......
写行旅,她就成了仗剑横戈的壮士,在天地间高吟长啸。天山草原是背景,戈壁大漠是舞台,文化历史是内功,她大笔如椽尽情挥洒,帝王英雄任指挥,奇崛高峻,笑傲江湖。吹笳明月夜,倚剑白云天,女性读者会不可思议她的凛然风骨,男性读者会慨叹她怎么有如此超迈的情怀。
写故乡,她就成了呢喃不休的梦呓者。她倾情入骨的倾诉,让读者感到自己的粗心和无情,对不起生养自己的故乡。捧着故乡的泥土上路,折一枝母亲坟头的迎春花盘在头上,层山的烟雨成了遮天盖地的深厚情意,总在经行天涯的江天子夜或鸡鸣清晨弥漫在游子的心头。
周苏荣的《母亲》标题改为《美丽的母亲》似更妥帖。美丽两字深广的意蕴,最适合她大善大义的母亲。她所有的文字都是为这篇文章做准备,这是能写在大地上的母亲的碑文。最深重的感情都无以言说,我们只能通过她文字透出的温度感知这个可贵的女性。诗情之语记沉痛之心,穿插议论点滴入心,化悲为喜的生命体验,浪漫和现实的交互处理,在《母亲》里都有很好的展示。感情太烈时不宜诗文,难得周苏荣在泪眼迷离的断续间完成这篇万字长文。大字不识却送孤子参军作战的母亲,面对乡亲泪飞如雨在病床上交最后一次党费的母亲,有多少灵魂对她需要仰视,又有多少脊梁该因之挺直?任何一个有缘经过巍巍青山下她母亲坟前的有良心人,面对那一抔黄土,一定会长揖而跪,深深磕下头去......
伊河滩积淀千年的沃土里有周苏荣深扎的根系,她当然会迎着故乡的春阳翻山越岭到远方。我想说,因了这千折百回的牵系,我们永远能从周苏荣的文字里领略到人性的光辉,那是对美的抵达和无休止的向往。
魏汉军不大的眼镜片后那双不大却锐利的眼睛,扫视过多少面孔,探知过多少人的心灵呢!和其他作者相比,他笔力或有不逮,但审视的目光和对世态的观照却技高一筹。居高望远,他更易看到人性的深处和大层。小店同学晚餐,让人读来如有鲁迅和闰土之间“可悲的障壁”了的感觉,牛磨倌的夹缝生存和暗做手脚幽默有趣,这是只有我们这个时代才有的精明和狡黠,可笑却能理解。《黑豆青丝》中那婉转的后发传语,一句话让作者珍藏终生。从心底流出的文字片语道出,滴水般可以辉映大千。
文章便是他自己。魏汉军身心走过的路径更加深远,也潜藏着更大的大力勃发的希望。他特有的精神气韵,更易把我们带进生活的深处,体会其中的三味。举重若轻说人情冷暖,谈笑风生论家国大义,从他身上我们能看到仁者和智者的遥远的身影。
统观他们的文字,也有明显的不足。魏汉军的游记功力不济,还处在移步换景的阶段;随笔应有些起伏多些激情,让文笔跳宕,起落有致。韩报春久居底层,落笔苍凉,不乏深刻却欠开阔,以后的创作应由初春冰融转向春潮浩荡,且以大我行天下。周苏荣部分作品零碎细乱,短句太多,形不成深厚的力量。有些地方文采太盛,少了本应有的质朴之美。她该少回头多前瞻,对火热现实和当下生活积极吸纳,追求开阔万千的气度。
这些几乎是河洛大地上最优秀的作者,文字感情深厚,文风雄健挺拔。但细品之下,却总难有大家的意味。是缺失广博而精深的阅读基础,还是没有铭心刻骨的生活体验?是少了经风沐雨的苦痛历练,还是欠缺大道在心的海天气量?为什么同样的体裁相同的面对,他们笔下的文字却没有出现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深境呢?这些值得深思。
故乡是生命的起始,文字是精神的故乡。故乡不一定天下流传,文字却有着深长的力量。以笔为旗,寸心载世,从故乡到故乡,在长天大地间,写作者用文字记述着渐向开阔的生命……
(本文是为《关山月-——中原文化散文丛书》写的序言)
网友评论
把先生写的另外一篇序——《一地落叶》又翻出来读了一遍。
我没有能力评价。
我只想说,我不敢写作文了——我写的都是什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