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理事会·自动投稿江雪读书社谈写作
读木心《晚声》:从郭松棻《木心散文的彼岸性》展开的联想

读木心《晚声》:从郭松棻《木心散文的彼岸性》展开的联想

作者: 随风似水 | 来源:发表于2023-06-15 11:06 被阅读0次

原创非首发,首发“木心的塔中之塔”。

木心先生的诗我大都读不懂,更勿论评说,兀自喜欢,隔一段时间读几首,纯粹体味先生文字的魅力。

看了台湾作家郭松棻的文章《郭松棻| 木心散文的彼岸性》,仿佛找到打开木心文字的钥匙,虽说文章谈的是先生的散文,窃以为,用在先生的诗中未尝不可,倏然想到我刚开始接触先生作品时,最喜欢的诗《晚声》,再读,依然喜欢。

《晚声》

木心

傍晚,小学生回家了

市声营营然,我躺在暗室里

此种氛围最富人间况味

杭州,二次大战乍歇

我十九岁,寓居城隍山下

考取美术学校要去上海了

得意归得意,伤心真伤心

失恋,思乡,久慕的流浪伊始了

乃知流浪并不好,小学生回家好

我喜看炊烟,闻水的腥味,野烧草香

都市中只爱听日夜不息的市声

耾耾然,盈盈然,平稳,低沉

与己无关,与己有关,俗世的奏鸣

十九岁的时候已经厌命而贪生

初读《晚声》,髣髴看到一幅世俗的人生画卷。画中有“我”,又似无“我”。俗世的画面,以灰色作底,全诗弥漫着悲凉感、虚无感。

以为先生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与张爱玲一样,描绘俗世的一花一草、一事一物,呈现的却是生命的苍凉、虚无。“小学生回家、炊烟、水的腥味、野烧草香”,日夜不息的市声,这些“俗世的奏鸣”,有声音、有味道,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丝丝缕缕皆是生活,那些画面让我感到熟悉而陌生。

画面中,我看到了先生的影子,也仿佛看到自己的影子,“我”又非我,“与己无关,与己有关”。

先生恍若站在云端看世间、看滚滚红尘中疲于奔命的我们,当然也有他自己。他的眼光是悲哀的,却又充满了悲悯之情。嘲讽中有哀怨、批判中有怜惜,我只当木心是以出世写入世。

郭松棻说:“木心的散文世界,就是一个喜剧的世界。”

这是我之前从未读到过的评论木心文章的观点。他还打了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悲剧是走兽,狮虎在地面步行搜视。而喜剧呢,是飞禽,鹰鹫在高空翱翔俯瞰……”

恍然,原来先生在云端俯瞰世间,非悲剧而是喜剧!他可以像鹰一般在高空俯瞰人世的苦难,别人的苦难、自己的苦难。“一笑而过”,唯有天才方能“轻快的嘲笑”那些我们熟悉的“人”与“事”。郭松棻特别指出木心文章的“彼岸性”,是支撑他“轻快的嘲笑”强力的东西。

“在木心的冥想沉思中,他求得很远,他远远地达到了‘彼岸’;但是他在落笔的时候,却又不给我们带来太多的彼岸消息,而调弄的却是‘此岸’零零星星琐琐碎碎的题材,但就在其中,隐藏着那个‘彼岸性’。”

《晚声》写于1996年,木心先生已走入人生暮年,似乎是一首回忆之作,隐约可以看到先生的青年时代。远离家乡、到外地上学,“失恋、思乡、流浪”,隐约读到先生的人生经历。

从《文学回忆录》中可以扑捉先生零零星星的人生片段。一个湖州十五岁的女孩与十四岁的木心通过几年信,信中,两人各自引《圣经》的论点来探讨交流。

木心自述:“每周通一信,谈《圣经》,她字迹秀雅,文句优美。她坚持以上的论点,我则力主《新约》的文学性、思想性胜过《旧约》。论证,是法国纪德他们一批文学家,作品的精粹全出于《新约》。”

后来,两人在苏州东吴大学会面,木心的幻想破灭——

“勉强有个月亮照着。”

木心曾说:“《旧约》没有能使她爱我,《新约》没有能使我爱她。五年之中,写信、等信二百多次,一片诚心。”

《晚声》是否表露了那段柏拉图式的恋情,不比通常意义上的失恋,却又刻骨铭心。木心考上美术学校,要去上海,离开家乡、离开养尊处优的家庭,自是有太多不舍,更多对外面世界的想往。

这些琐琐碎碎的“此岸”题材,按郭松棻的说法,隐藏着“彼岸性”。也如先生所讲“任何事物,当它失去第一重意义便有第二重意义显现出来……”倘若“此岸性”是第一重意义,那么“彼岸性”便是第二重意义,第二重意义隐含在第一重意义之中,却高于第一重意义。

木心的文章之所以需一读再读,恰因第二重意义,乃至三重、四重……

“与己无关,与己有关,俗世的奏鸣”,这是“彼岸性”,隐含于“最富人间况味”的“此岸性”之中。

没有读郭松棻评论前,不懂得木心何以在作品中把自己退隐得如此彻底。郭松棻用了“委顿”这个词,木心借以成其自己的美学世界。与多数作家不断在作品中呈现自己完全两样。

从不少作家的文字中完全可以读出他们的人生,写情理中的事,抒发自己的观点,把读者看得较低。按郭松棻的说法,他们只是从“此岸”看“彼岸”,这样的文字易读懂,却平白无味。

木心的文字不会让我们立即读懂,显露的只是“冰山一角”,下面是怎么样的惊涛骇浪呀!恰如郭松棻所论:

“他不会为一片风景抒情个不停,也没有为一点人情而大发议论,他取鹰鹫之姿,一掠而过。”

这恰是木心的“彼岸性”,也是先生一贯遵循的显示艺术、隐藏艺术家。

木心把一生都献给了艺术,爱艺术,也是爱自己,他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晚声》两次出现十九岁:

“我十九岁,寓居城隍山下”、

“十九岁的时候已经厌命而贪生”。

十九岁,是先生第一次办展览,第一次参加社交......是他人生一个分界线吧,从此踏入纷繁复杂的人世,走向命运多舛流浪的一生。

陈丹青在他重病时找到十九岁那张照片,那时,先生多么帅气、阳光呀,以后再未看见那样的笑容。先生认出了自己,自语“神气得很呢!”,陈丹青道先生“猛地,扭头大恸,约三四分钟,渐收泪。”很少在人前表露感情的先生,那一刻想到了什么?那一刻,他在此岸。

十九岁后,先生的人生路越走越难。尤其是文革中被下放在厂里扫厕所,后又被关进监狱。这段经历,先生从未向人提起,化作文字“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是“彼岸性”救了他,彻底抽身,以耶稣的眼光看苦难、看他人也看自己。像他钟爱的哈代、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行使耶稣的使命。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讲道:“我是到了纽约才一步一步成熟起来,如果今天我还在上海,如果终生不出来,我永远是一锅夹生饭。”

先生从彼岸归来,再回到此岸已不同于往昔。终其一生,他皆在寻求归宿——

“与已无关,与已有关”。

“营营然、耾耾然、盈盈然”,在俗世的奏鸣中,读先生在“彼岸”调弄“此岸”的零零星星琐琐碎碎,寻觅隐藏于其中的“彼岸性”。

相关文章

  • 从郭松棻《木心散文的彼岸性》读木心诗《晚声》

    木心先生的诗我大都是读不懂的,更勿论评说,兀自喜欢着,隔一段时间读一、两首。看了台湾作家郭松棻的文章《木心散文的彼...

  • 散文|我读木心

    大概是五年前的事了。 女儿读复旦的MBA,有一天晚上听课回来,顺手递给我一个纸包,说:“送给你。”我一看就知道是书...

  • 同车人的啜泣

    入夜,读木心。 《哥伦比亚的倒影》是木心先生的散文集。今夜,我只读了其中的一篇《同车人的啜泣》。 单...

  • 读《木心谈木心》

    读《木心谈木心》前,我只知其人,不知其字。见了其字,视为奇人,叹为才华横溢。文章可以这样写,文字可以这样搭配,仿佛...

  • 同车人啜泣

    入夜,读木心。 《哥伦比亚的倒影》是木心先生的散文集。今夜,我只读了其中的一篇《同车人的啜泣》 单是第一...

  • “绕脚苦”——读木心《寿衣》

    木心的小说也同他的散文、诗一样,多虚写,《寿衣》则写实。从《寿衣》中读到木心那颗耶稣的心,又全然把自己隐藏起来,呈...

  • 日记:读《木心谈木心》

    读《木心谈木心》的后记,我喉头哽住,闷坐在图书馆里,旋即奔出去,恨不得仰天长啸,“啊!~~~”,呕出自己的灵魂来。...

  • 木心!木心

    在一本不太熟悉的杂志上,竟然找到了知音。 他说,与自己不相合的人交往原则有两个字“冷”、“贤”。“冷”便是陌路感,...

  • 木心 木心

    那年曾深陷思緒之泥潭反反復復欲掙脫出來而不得很是痛苦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木心的文字哥倫比亞的倒影突然思緒的腿就拔...

  • 祝贺你终于飞往你的梦想

    当你又一次来到办公室,拿来木心的散文,赞不绝口,木心的书,你已经看三四本了。 我也很欣赏木心,上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木心《晚声》:从郭松棻《木心散文的彼岸性》展开的联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bcl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