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的秦始皇》—花花
始皇三十四年,即公元前213年的一个夏天,炽烈的太阳照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在秦都咸阳市的广场上,熊熊燃起的焚书烈火比太阳更加炽热,巨大的烟尘弥漫在咸阳上空。这样的焚书之光,很快蔓延到全国各地。无情的烈火中,除自然科学及神学文献外,秦以前的中国古典文献全部化作片片飞灰。
第二年,供职于秦政府的文化机关的诸生,被活埋460多人,被屠杀700多人,无数的人被流放到边远荒辟的地区,这两件事,在历史上合称为“焚书坑儒”。
诸生在秦时是指有知识学问的儒生。
公元前213年,大秦帝国已度过了8个春秋,秦始皇为了缔造这个大国,整日忙于国家的制度建设,巡行全国各地,他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而踌躇满志。于是在咸阳宫殿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酒宴。参加酒会的群臣百官中还有博士70人。在酒会上,博士儒学界代表淳于越在向秦始皇祝酒时,发表了一番颂辞,辞中婉言建议秦始皇,说如果秦朝想长治久安,必须效法古人的治国之道。如果不遵从以前的制度和风俗,是不会长久的。秦始皇其实心里并不赞成淳于越的观点,这时,心腹宰相李斯出面了,站在秦始皇的立场上,反驳了淳于越的观点,曰:三代之争,何可法也?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统一可能遭到破坏。
这句话意思说:三代之争,怎么可以效法的。不推崇今天的学问和学说,反而学习古代的,并且借古讽今,迷惑老百姓的视听,惑乱民心。像这样却不加以禁止,在上的君王威势就会下降,在下的朋党势力就会形成,统一就可能遭受到破坏。
在李斯看来,这些儒生终日诵读孔孟之书,学习古代的知识而对现实诽谤苛求,是一群蛊惑人心的政治反对派。是扰乱民心,是开历史倒车。
为了灭绝这种复古思想的传播,李斯向秦始皇建议,把作为这种思想渊源的一切古典文献,全部焚烧,并提交了具有8条律文的《焚书令》。由李斯所起草和提交的《焚书令》,其理论根据便是来自韩非子当年的《五蠹》(dù)。
《五蠧》是战国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所著。蠧,蛀虫的意思。其中就有儒以文乱法之说。
五蠹分别指的是:
斥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商工之民为危害国家的五种蠧民。
李斯篇中引用了《五蠹》里的那么一句话,这句话也是我们当年历史考试经常出现的一个考题哦。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说的是:
有圣明君主的国家,没有经书典籍之缛节。要用法律作为治国的礼教,不要盲从先王的训示遗语,要任用懂律法的官吏为老师。
这便是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的著名的法家教育纲领。所谓“无书简之文”、“无先王之语”,实质就是要废除、清算古代奴隶制的文化典籍和道德说教,特别是儒家所尊崇的“礼、乐、诗、书”和“仁、义、孝、悌”这一套东西,并从而实现韩非子的“以法为教”的主张。其核心主张为“以法治国”。
道家思想主张:“道”,无为而治。
墨家思想主张“兼爱”,节用非攻。
儒家思想主张:“仁”,仁爱仁政。
法家思想主张:“法”,以法治国。
儒家是提倡尊古仿古,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偏偏是新事务,他采取的措施也都是些新措施,这些东西都是不符合儒家理念的,而当时六国贵族,也借着儒家的“克己复礼”妄图恢复周朝的分封制,从而取得失去的权势。
因此这句话正中秦始皇下怀,这也是秦始皇当年最欣赏的一句话,他立即批准了李斯的上书,《焚书令》正式向全国颁发执行。中国文化史上一场骇人听闻的焚书浩劫便这样发生了。
焚书事发后,怀有复古思想的旧贵族,旧文人,依然在政府机构中掌管着文化事业,对秦政府不满的情绪也时有散布,而坑儒事件的直接导火线,是候生,卢生两人的逃跑。
候生跟卢生都是旧贵族文人方士,当时秦始皇委派他们二人为自己寻求长生不老的仙药,候生和卢生目睹了焚书事件,感觉到秦始皇对旧贵族文人的不满,加上他们心里明白,寻找长生不死的仙药本就是自欺欺人之举,为了保全性命就一走了之逃跑拉。
秦始皇得知此事勃然大怒,认为焚书才两年时间,竟然发生这样的欺君之事,于是他令御吏们搜捕可疑的诸生进行拷问,诸生被迫相互告发,触犯禁令的共有460多人,秦始皇命人在咸阳城外挖下大坑,活埋了这些儒生,同时,将其余有过失的诸生发配北边。途中很多人困饥寒疾病而死。悲剧并未结束,这一年的冬天,秦始皇又下令屠杀了700多名儒生。葬于骊山温谷,这便是后人统称的坑儒谷。汉代又把这里叫愍(念民音)儒乡,据专家考证,坑儒地址就在今天的陕西临潼县西十里的洪庆堡。
秦朝不仅焚书坑儒,还下挟书令,在街上讨论诗经的,藏有儒家经典者都要治罪,因之在秦代无传授和学习儒家经典者。
自从焚书坑儒之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也就再也没有重演春秋时期,百家争鸣这样的历史大戏了。
秦始皇——赢政,这位叱咤风云的开国皇帝,这位霸气盖世的千古一帝,政绩贡献主要是:灭六国,统天下 ,击匈奴,征百越,修长城,修阿宫,修交通,统车轨,统文字,统货币,统制度,统行伦。废分封,兴郡制。
秦始皇实施的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军政首脑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地保证了平民参政议政的权利。好比丞相李斯出身布衣,就是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的。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主要有三:
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三: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之所以成为历代文人笔下的暴君,主要就是因为焚书坑儒事件及后来在建长城阿房宫动用不少人力死了不少人。斥他严刑峻法,可他却制定了史上最早保护人犯权利的法律。说他草菅人命,可他在位37年却没有妄杀一位将军大臣。所谓坑儒是杀一儆百是为了能让那些反对改革的儒生闭嘴。实际上他也没有杀光所有的儒生,焚书坑儒事件发生后,文化机构一样有儒生任职。盛世用仁,乱世用法,对于刚刚统一处于乱世的秦朝来说,烧书的最初目的其实就是为了统一思想,就是维护一统的关键措施。
对对错错,功功过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将功成万骨枯。封建社会,政权更替,动用的只有武力,任何战争的血雨腥风都是残酷的,有的流血是为了维护和平。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他们的血肉才筑成了我们今天新的长城。
我们很幸运的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唯有和平安定才能使人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每当唱响国歌,看到那风中傲然飘荡的五星红旗时,你是否会想起上面洒满了千千万万战士的鲜血?你是否会想起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战士们前仆后继毅然决然的冲向战场,为了只有一个目标:和平!
战争,让多少人失去生命。战争,让多少人流离失所。战争,又让多少鲜血染红了我们脚下这片原本纯净的土地。回望历史,这会让我们更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祝愿我们祖国繁荣昌盛,和平稳定,祈祷这个世界不再有战乱硝烟!
人云亦云,各种各大传说都说,秦始皇是个丑男,主要源于郭沫若先生对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记魏缭的原话: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这段话的注解翻译。
峰准:
《史记.三家注》:蜂,作隆。 蜂,虿也。高鼻也。
《太平御览》:隆准。
可见古人说的蜂准即是高高的鼻子。
可到了郭沫若先生笔下:
蜂准=马鞍鼻。
马鞍鼻:鼻畸形中鼻梁低平或凹陷的种类。
长目:
无论再怎样解释最多也是细长的眼睛。
古人“长”也通“大”。
《太平御览》:长目作大目。
到了郭先生的笔下:
长目=马目。
形容眼睛象马那样凸出来。
真不知道马跟长的关联性在哪里。
挚鸟膺: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家注》:鸷鸟,鹘。膺突向前,其性悍勇。
形容一种如雪山上的兀鹰般的鹰视虎步,纠纠不群。
到了郭先生的笔下:
挚鸟膺=鹰胸=鸡胸=软骨症
豺声:豺狼之声也。
豺狼是个什么声音?我看过动物世界,豺狼之声要么洪亮,要么沙哑。
到了郭大师的笔下:
豺声=气管炎。
郭大师没有解释第五样什么叫少恩而虎狼心。可能忘记了。反正在他的这番翻译下,秦始皇就是个长着塌陷的马鞍鼻,像马一样凹凸的眼睛,有鸡胸,软骨病,气管炎的有病的丑男。
秦始皇的母亲为知名美人赵姬,原为吕不韦的姬妾,后成为秦庄襄王的王后。秦庄襄王,嬴姓,赵氏,本名异人,后改名子楚。异人早年曾在赵国邯郸作质子,后在吕不韦的帮助下成为秦国国君。
《史记》记载:吕不韦的父亲是远近闻名、家富万金的大商人。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长相肯定不会太丑,并且吕不韦也是在台面混的人,不可能丑到哪里去。
秦庄襄王是王族子弟,遗传基因更是优秀不用多说。而且在第一面见到华阳夫人就得到她的喜爱,正式收为义子,并改名子楚。长得丑陋的话,就算当时穿着楚服也不可能一下就得到华阳夫人的喜爱。想必相貌一定英俊讨喜。
华阳夫人是安国君最宠爱的嫔妃。吕不韦西入咸阳,费尽心思巴结上了华阳夫人。
无论秦始皇的父亲到底是以上两位的谁,根据遗传学分析判断,因此我认为郭先生有丑化秦始皇的倾向比较大。
秦始皇的相貌,据司马迁所记魏缭的直观,就应该解释为:高鼻,大眼,昂首挺胸,声音宏亮或者低沉,气质上刚猛狠烈,鹰,狼,虎般的男子汉,真正的阳刚型美男子也。
那个只有太阳才能黑的男人—古天乐的模样就是秦始皇在我心里的模样了。
焚书坑儒的秦始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