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佛陀的智慧》第411-420页
【六度虽然有六种,实际上都归入戒定慧。除了戒定慧,佛还强调布施,布施是舍,舍的真实含义是放下万缘,让心清净。心性得清净,就是内布施。所以,放下万缘是真正的布施,也是大舍,舍去所有污染真心的东西,舍去所有欲望执著,舍去此生贪恋的一切,只留下当下心地的清明,只留下一点灵明的觉醒,此外的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计,都可以不要,都可以赠与他人。】
【释迦牟尼传播的真理,不是叫人堕入顽空、无所事事的。永远都要记住,智慧的目的,是让人活得更好,活得更加精彩。】
【小乘戒重的是行为,但菩萨戒重的是念头,守菩萨戒者,就要修自己的起心动念,要在齐心动念中利益众生,做到无我。所以,守菩萨戒的人要经常发大愿、发大心、祈请上师,让心中生起正念,不要出现邪念。】
【忍辱,所有不如意、违缘、痛苦,都要忍,忍受这诸多难以忍受的东西,就叫忍辱。】
【但佛家不是世间法意义上的忍耐和约束,而是一种出世间智慧的超越。】
【智者眼里是没有侮辱的。因为,一切都是幻化的,本来就没什么需要在乎的,啥事都会很快过去的,只是一点觉受和念头而已。放下了,忘掉了,便什么事都没有。】
【忍辱不是丢掉自己的尊严,而是修炼自己的胸怀、智慧和境界。】
【你不把它但当成辱,你也就不会受辱。】
【真正的智者明白,忍辱的本质,是无辱可忍,这种境界就叫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真正的忍。】
【精进的目的是让自己前进、向上、升华,而不是后退、向下、堕落。】
【禅定的主要目的是破除掉举、昏沉和散乱。】
【掉举,就是容易丢掉所缘境,心总是很散漫,飞来飞去的,老是胡思乱想,把该做的事情都给忘掉了。】
【昏沉,就是没有智慧,忘掉警觉,昏昏欲睡,懒懒散散。昏沉分为两种:一是昏,而是沉。昏,是完全失去了智慧的观照,想要睡觉,或是糊糊涂涂的,这种状态很容易觉察;沉,是细微习气,叫沉没,不容易被觉察,因为它非常像得定,没有完全地陷入无明,不是粗分无明,而是细微无明。比如,你观想的时候所缘境不太清晰,就是沉没;杂念慢慢消失,但智慧仍然不太清明,也叫沉没。沉没是很容易出现的误区。有些人懒懒散散地修行一辈子,其实都陷在沉没里,沉没是得不了定的。生圆二次第中的观想,目的就是让你不再沉没。这是老祖宗想出来的专门对治沉没的方法。】
【如何判断自己有没有得定?一心不乱,谓之得定。如果心里还在杂念纷飞、胡思乱想,或是糊糊涂涂没有智慧,就不是得定。】
【般若,就是佛门的超越智慧,它不是世间智慧,更不是知识。区别在于,般若的目的是破执,破除执著,实现超越,得到灵魂的自由,而不是获取世间的利益和权利。】
【般若智是六度的灵魂,它统摄了六度。没有般若,其他五度就是世间法;有了般若,其他五度就是智慧。】
六度中的每一个方面,都非常重要,且在不同的修行阶段,其内涵意义也有所不同,随着修行的深入,其内涵也在不断深入。特别是在细微习气逐渐显露的时候,更需要精进地修行,同时及时通过有效的方法对治自己的习气,长期坚持,修行才能不断进步。越是难熬的阶段,越是要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
2020.06.2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