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历史上有位作家兼布道家约翰·班扬,他写了一本书叫《天路历程》,在西方国家通常被看作是仅次于《圣经》的基督教重要经典,书里面的主人公,埋着头拿着粪耙收集污秽物,而不愿抬头看天主。
20世纪初,美国新闻界中以杂志为主体掀起了一股揭露丑闻、谴责fu败、呼唤正义与良心的运动,罗斯福总统将这些杂志记者比做《天路历程》里的主人公,这场运动后来就被称为“掏粪运动”!
罗斯福总统将记者们比做“掏粪者”,多多少少有点讽刺和不屑的意思,可是新闻界却把这一称呼视作光荣的奖赏接受下来。
“掏粪运动”是从《麦克卢尔杂志》1902年底发表的三组重要文章开始的。文章分别揭露美孚石油和洛克菲勒石油公司的黑幕、圣路易斯等城市的弊端,以及劳工联盟腐败的问题。在《麦克卢尔杂志》的引导下,又有其他杂志加入,发表了许多涉及经济、社会问题的文章。
轰轰烈烈的“掏粪运动”,缔造了人类新闻史上乃至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传奇,这次运动所传承下来的精神,被称为“掏粪精神”!
而“掏粪”到底是一种什么精神呢?简单说,就是自揭其丑、自曝其臭的“自省精神”,是对明晃晃的优点不歌颂,偏偏去关注阴沟里罪恶的“较劲精神”,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智者精神”,是“敢于直面淋漓鲜血”的“勇士精神”,也是一种时刻保持冷静批判的“理性精神”,更是一种追求真相和公理的“理想主义精神”!
虽然后来因为一战爆发,“掏粪运动”衰落,但是“掏粪精神”一直传承了下来,不敢说今天的美国新闻界完全继承了这种精神,但至少有之遗风!
英国作家狄更斯也是一个“掏粪者”,他一生写作揭露英国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对“日不落帝国”的伟大光荣视而不见,只写“阴沟里的罪恶”。难得的是,他仍然作为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而被英国人尊敬,死后被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这里还埋葬着牛顿和丘吉尔。
有人说,为什么你总要盯着社会的阴暗面呢?为什么不去看看光明的东西呢?我只能这样回答:光明在那摆着,谁都能看见!而黑暗和丑恶,就如同在黑夜之中行走,一定要睁大眼睛别眨眼,因为一眨眼,就有可能被黑暗吞噬!
其实与掩盖美化相比,“掏粪”才是一种更务实的精神。因为这世界本就不完美,歌舞升平的繁华盛景,或许只有天堂才真正存在。与其粉饰太平,不如将所有的“肮脏污秽”挖出来,展示给大家看,反倒是一个明智之举,因为历史和人性无数次证明:你坦诚无畏,终会赢得尊重,你虚伪浮夸,反而会让人质疑,失信于众。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怀念那些逝去的“掏粪”精神!我们的邻居韩国,被很多网友鄙视贬之为“棒子”,就是这个“棒子”的国度,自揭了多少政jie “丑闻”?虽然并不是每一件都能实现最终的公道审判,但“揭出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还有南边的印度,常被我们称为“阿三”的那个神奇国度,也以“自揭其丑”闻名于世,宝莱坞电影,诞生了无数神片,都是将印度自身的种姓、宗教、女性地位、公共卫生等问题展现在世人面前。
凡此种种,丑陋吗?的确是丑陋不堪!可是只有认识到其“丑”,才能生出追求“美”的决心和勇气来。只有深恨丑陋,方能深爱美好!
我们有“掏粪”精神吗?或多或少,曾经有过!我们的“掏粪精神”始于南方报系,也终于南方报系!
2003年,一个任职于广州某公司的湖北青年在前往网吧的路上,因缺少暂住证,被警察送至广州市“三无”人员收容遣送中转站收容。第二天,他又被收容站送往一家收容人员救治站。在这里,他受到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收容人员的野蛮殴打,并于3月20日死去。这个青年,叫孙志刚。
同年四月二十五日,《南方都市报》发表《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该报道引起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民众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呼吁严惩凶手。同年八月,收容遣送办法被废止,代之以救助管理办法。
孙志刚,以生命为代价推动中国法治进程,值得纪念!《南方都市报》,冒着极大的zheng 治风险,推动中国新闻监督事业的进步,亦值得尊重!
此后,南都做了很多有深度有力量的报道,揭露了不少掩盖在浮华外表下的“丑陋肮脏”。其文风一度自由开放,甚至像刘瑜这样的学者,也能在南都周刊上写专栏。
当然,诟病与批评南方报系的声音也一直存在,但至少我们曾在这里看到了一种觉醒的希望,看到似乎有微弱的独立自由的灵魂在发光。前些年,南方报系的某老总说过,“我一退休,就做好了坐牢的准备”!而今,这种“发光的灵魂”死了!
一个媒体如果失去了“掏粪精神”,它也就等于死了!
《南方都市报》曾经发过一篇社论,题目是《躺在时间的河流上怀念他们》,内容是怀念汶川地震的遇难者,其实用在这里也很合适,“躺在时间的河流上”,怀念那些逝去的“南都精神”,怀念那些“掏粪者”的勇气,怀念那一去不复返的时代!
正如我常引用的北岛的那句诗:“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那是梦碎的声音。”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每思及此,不禁有泪潸然,可是不能再往下写了,只能,只能“躺在时间的河流之上怀念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