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无)惧。荀子将"勇"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也可说“三个境界”:怀仁爱之心,忧国忧民,无私无畏,是"大勇";好礼而轻财,亲贤者远小人,是"中勇";不顾是非,贪财斗狠,是"下勇"。古往今来,只有那些为国家利益,为正义事业敢于奋斗、奉献生命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勇者不惧或者说勇者无惧,决不是事事逞匹夫一时之勇。我们不提倡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斗得你死我活,而是应遂大志,终成大智大勇的人。西汉开国元勋韩信年轻时忍受从别人胯下爬过的耻辱一事,成了古今佳话,且流传甚广。我们喜欢把他作为做人处事的榜样。试想,如果在当时,他遇到猝然降临的侮辱拔剑杀人的话,哪又怎么能成就后来的功业呢?在中国名人传中如韩信这样忍胯下之辱的事屡见不鲜。可见,必要的忍耐也是勇者的选择,是他们智慧应对当下,做好心中大事的表现。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在《留侯论》这篇文章中贬斥了那种因一时愤懑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的匹夫之勇,赞扬了那种能忍受一时屈辱、有远大抱负的人,认为他们才具备大勇者的品德。
退一步海阔天空。为人要讲豁达大度。《古尊宿语录》中记录了寒山与拾得两人的对话。韩山问: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拾得答道: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从对话中我们知道,忍耐不是目的,而是眼光深远,潜心应对的策略。

古人说:厚人薄己谓之让。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人活一世,一定会遇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碰到难以靠个人努力能解决的事,还会见到因存在误解导致剑弩拔张、无法收拾的场面,那就看你如何去应对了。也许宽容他人,就是是善待自己,而善待自己,既能惜福,也能纳福和享福。勇与仁、明智与谦让是相辅相成的。
陈水河整理于2024年2月6日早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