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卜貓的羅馬旅行·在路上古代文化
古罗马之春,一个永无止境的春天———古罗马和新古典主义的前世今生

古罗马之春,一个永无止境的春天———古罗马和新古典主义的前世今生

作者: 羊生生和卜猫 | 来源:发表于2017-05-15 18:19 被阅读117次

    文/卜猫

    000 穿越千年的第二春

    十八世纪末,一场致敬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思潮在西方世界兴起,这场运动被史学家冠名为“新古典主义”,那什么才是“旧古典主义”,“古典”这个单词在英语和拉丁语中最早的含义是"经典",也就是能够经历时间碾压而屹立不倒的绝佳作品——那就是已经提到过的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风格,所以不难看出,“新古典主义思潮”得名于其灵感开始的地方。

    虽然古希腊和古罗马两种文化有纠结不堪的恩怨和融合,但新古典主义还是更多地受到了古罗马艺术风格的影响,并且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肤浅影响,而是深入骨髓,渗透到了绘画、雕塑——艺术风格得以表达自我的所有场域。

    001 一个永不结束的春天

    灵感总是让人捉摸不透,它究竟从何而来?古希腊人民有一种美丽的民间说法,认为灵感是天神赐予个别心地纯净之人的奖赏,让他充当天人之间的“中介”,好让身处浑浊俗世的人们也能在活着的时候偶尔领略一下天堂的美妙,为了殒身之后能永居绝美之地,努力向“真善美”的化身靠拢,从而大面积减少大家作奸犯科的几率,也降低了天神监管人间惩治恶人的工作量,真正做到“逍遥快活似神仙”。

    而十九世纪数量可观的西方心理学家经过看似更加精密的研究认为,灵感的有无其实和个人的潜意识状况有关,甚至还和创作者本人的母亲存在着某种关联。 这个问题熙熙攘攘探讨到今天,仍然没有一个得到官方认证的答案,这场关于灵感的讨论似乎和灵感本身一样,神秘莫测,叫人捉摸不透。

    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 从各式各样的场合获得灵 感的启迪,而灵感”发源地”——无论它是一个真正的物理具象还是某一次时空交错的巧合,常常对定义某种艺术风格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十八世纪末,一场致敬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思潮在西方世界兴起,这场运动被史学家冠名为“新古典主义”,那什么才是“旧古典主义”,“古典”这个单词在英语和拉丁语中最早的含义是"经典",也就是能够经历时间碾压而屹立不倒的绝佳作品——那就是已经提到过的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风格,所以不难看出,“新古典主义思潮”得名于其灵感开始的地方。

    虽然古希腊和古罗马两种文化有纠结不堪的恩怨和融合,但新古典主义还是更多地受到了古罗马艺术风格的影响,并且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肤浅影响,而是深入骨髓,渗透到了绘画、雕塑——艺术风格得以表达自我的所有场域。

    002 绘画中的新古典主义

    古罗马之春,一个永无止境的春天———古罗马和新古典主义的前世今生

    要抓住新古典主义特色的蛛丝马迹,可以从最能彰显风格的绘画这种介质开始。

    可是搜寻历史记忆,貌似没有发现所谓"古罗马名画"的踪影,很有可能是因为古罗马人民还没有创作油画,不仅如此,从庞贝古城和赫库兰尼姆古迹的开采情况看来,古罗马人民连任何能够称之为“画作”的东西都没有保存下来。

    那么,新古典主义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真的是从古罗马人民那里得来的吗?

    答案还是肯定的。可是这里的灵感更多的影响的是绘画题材的选择,而不是具体的绘画风格和细枝末节的技艺。

    举个栗子,安捷利卡•考夫曼的这幅《古拉奇之母》(请见下图):

    古拉奇之母

    图画中的人物无一例外,身着罗马风格服饰,并且被罗马风格建筑包围,所以我们就能辨识出,这是一幅“罗马”主题风格的绘画,然而,这张画里的故事并不是画家臆想杜撰出来的。

    据说,右一是一位热爱炫富的罗马富姐——从她身着的华贵绸缎不难看出这一点。

    而站着的那位名叫可妮莉娅的女士也在以另一种更高端的方式默默地“炫富”,这位女士似乎衣着朴素,看似财力平平,但她炫耀的可不是一些等闲俗气的珠宝首饰,而是她的两个儿子,提比鲁斯和盖乌斯——就是这格拉奇家的两兄弟,长大后成为了在公元二世纪改革罗马共和国的传奇政治人物。

    这幅传递了满满正能量的画作,直到今天,也给了我们不少关于道德上的训诫,以及关于理想亲子关系及儿童教育方面的启示——对领袖人物德行的强调是十八世纪西方世界极其看中的重点,因为这一主张直接与当时关于为民着想的清廉政府的设定和思潮紧密联系在一起,直接为之后的法国大革命以及美国独立等政治大事件树立了纲领性的坐标。

    003 古风的“真正”继承者——新古典主义雕塑

    新古典主义绘画虽然借用罗马相关主题,但使用的还是十八世纪的绘画技艺,主要原因在于古罗马人民没能留下足够多的绘画作品,供后人观摩研究。

    到了雕塑这个领域,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古罗马雕塑作品不仅很多都幸存了下来,而且已然成为西方艺术几个世纪以来的主要灵感来源。

    幸运的新古典主义雕塑家有大量的罗马雕塑原件可供研究和学习,因此他们自己创作的雕塑也是高度“罗马化”。

    他们当中,最著名的雕塑家当属让-安东尼•胡东,他最擅长肖像雕塑。他创作的这些大理石半身像,也就是展现人物脖子以上部分的雕像,呈现出极度古罗马化的风格。

    和他们同时代的古希腊人民不同的是,罗马人的肖像雕塑并不是理想化的——把所有人都塑造成靓女酷哥,而是极度写实。

    胡东的半身像着重刻画人物的现实细节,但也试图捕捉他们的个性,深得古罗马人民的创作要领。在这一点上,不妨观摩一下胡东的哲学家伏尔泰半身像和美国海军指挥官约翰•保罗•琼斯的半身雕塑:

    不难看出,这是两种非常不同的风格。就算是胡东创作的美国政治家托马斯•杰斐逊、本杰明•富兰克林和乔治•华盛顿的半身像,也是一样,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如此独特,风格迥异到让人不禁认为是出自不同的创作者之手。

    和绘画一样,这当中也深有寓意——通过对罗马共和国艺术风格的承袭,胡东把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哲学先贤、伟大政治家和古罗马人民的美德联系起来,暗含这场革命像罗马人一样所向披靡之意。

    004 新古典主义建筑

    美国国会大厦

    新古典主义绘画和雕塑都和罗马共和国革命性的思想和美德有关,新古典主义建筑也不出其右。刚刚立国的美国人民尤其喜欢把自己视作“新一代”的罗马人,而新古典主义建绘画、雕塑和建筑就成为了他们表达这一思想的绝佳媒介。

    刚成立的美国非常喜欢把自己看作新的罗马共和国,因此,新古典主义建筑在美国受到格外的追捧,一直热度不减。

    他们的国父之一托马斯•杰斐逊总统甚至用罗马风格建筑规划自己的家居设计,他兴致勃勃地把这种风格命名为“蒙蒂塞洛”。

    他领衔的政府机构更是大肆启用新古典主义建筑师,设计并建造了数十座新的政府办公大楼,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美国国会大厦,就是一件对古罗马建筑模仿得细致入微的作品,同期的类似作品还有在国会山的朱庇特寺庙。

    新古典主义建筑在美国,常常被政府官方“御用“,用来加强罗马共和国及美利坚合众国之间的“关联”,寓意美国就像当年的罗马帝国及罗马共和国一样,是一股所向披靡的新生力量。

    凯旋门

    但是,罗马并不是一个“恒久”的共和国,因为它最终还是变成了一个帝国,这一事实并没有被有心人遗忘。

    拿破仑•波拿巴掌权后创立了新兴法兰西帝国,他成为新古典主义建筑的迷弟。

    但拿破仑当然不希望把法国和罗马共和国联系起来给自己打脸,他想做的是把法国和罗马帝国联系起来。所以,法国新古典主义建筑师在十九世纪就奉命设计了凯旋门,仿照了罗马帝国的凯旋门,同样用来庆祝军事上的胜利。

    拿破仑统治下的巴黎遍地都是罗马帝国式样的“象征性建筑”,艺术家们为了迎合以拿破仑为首的统治阶级,争相回顾古罗马建筑,为新生的政治体创造输送着巩固这个政权所必须的视觉符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罗马之春,一个永无止境的春天———古罗马和新古典主义的前世今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oq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