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会应用与研究(8)

作者: 辽东沈氏 | 来源:发表于2018-07-21 09:26 被阅读25次

              二、关于经济核算与预算管理

    关于科研单位实行经济核算制指标体系的探讨(1990)

    1978年3月党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从政治上清算了极左路线对科技事业的严重破坏,从理论上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等重要论断,从而澄清了长期束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打开了“文化大革命”以来长期禁锢知识分子的桎梏,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我国科研单位为了适应科技拨款制度改革和技术市场开放等新形势,在实践上由封闭的单纯科研型管理模式转变为开放的科研经营型管理模式,广大科技工作者以科学技术产品的生产者身份进入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对我国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上的变革,要求科研单位通过科技合同化、产品经营化、技术商品化等有效手段,坚持市场导向,强化竞争机制,开展外联内保,提高经济效益,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科研、生产、经营机制,建立一种新的科技经济活动形式。这种新的运行机制和活动形式的建立与健全,又要求科研单位切实实行经济核算制,在科研、生产、经营活动中,做到技术上先进,生产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获得最佳的科研投资效益。

    由于科研单位类型不同,科研活动形式亦有差别。研究规模,研究周期,研究速度,研究成果形态等不尽一致,造成了科研单位实行经济核算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致使各科研单位经济核算的具体方法产生很大的差别。为了进一步确立科研成果商品化地位,保障科研单位在技术贸易活动中的合法权益,评估各类型科研单位经营活动成果,有必要设置经济核算基本指标体系。

    一、经济核算基本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科研单位实行经济核算制,应充分发挥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职能,达到合理安排和节约使用人力、财力、物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因此,经济核算基本指标体系的设置,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保证能够全面、准确、系统地反映科研单位群体和单元的科研活动成果;

    (二)保证能够正确、及时计算成本、价格和经济效益;

    (三)力求简便、实用、易行,避免繁琐、复杂。

    (四)有利于事先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评估,有利于反映科研所的科研活动及经济效果。

    二、经济核算基本指标体系的构成

    基于上述四项原则,科研单位经济核算基本指标体系的构成,应包括两大类:

    (一) 有关形成经济效益基本要素的指标

    1.科研劳动消耗指标。包括劳务费,材料及能源费,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使用费,仪器设备购置费,设计、加工、外协、试验费,财产保险、合同公正、专有技术使用、环境治理和排污费,成果转让、推广和产品销售所发生的广告费、运输费、包装费、贷款利息,情报资料、采集调查、外事活动、学术交流、专业会议、商标注册等费用。这项指标,即是在研课题或在制产品所消耗的费用所构成的成本,也是进行有偿转让时确定科技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这项指标,可按课题、项目、产品计算,亦可按研究室、车间或研究院所整体计算。

    2.科研成果数量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经有关部门鉴定通过的科研成果。可分为世界先进水平、国内先进水平、省内先进水平;其中获奖成果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等。这项指标是考核科研单位科研活动的综合指标,是科研单位通过技术贸易活动进入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重要潜在力量。

    3.科研推广应用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推广应用并直接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科研成果。应包括:推广应用的科研成果绝对数,推广应用科研成果占科研成果总数的百分比。这些指标,是考核科研单位“面向”和“长入”经济,把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指标。

    4.收入指标。指在一定时期内所取得的用于课题、项目、产品的预算拨款、合同预收款、技术性收入、产品收入和其他收入的总和,亦称毛收入,可分为课题、项目、产品的单元收入和科研单位的整体收入。该指标是考核科研课题或科研单位纵向、横向收入的指标。

    上述四项指标,从科研劳动消耗、科研成果数量、科研成果应用以及取得的收入等不同的角度构成为形成经济效益的基本要素指标。具体说,一个科研单位科研成果越多,科研成果推广应用越多,所取得的收入越多,科研劳动消耗越少,则经济效益就越大。反之,经济效益就越小。

    (二)有关经济效益的指标

    1.收益指标。指事业收入减去成本和应交税金后的纯收入。该项指标是考核课题、项目、产品和科研单位科研、生产、经营活动最终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单位自我发展能力。

    2.科研资金投入与社会效益产出比例指标。指在一定时期内科研单位向科研课题、项目、产品投入的资金与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于生产后,为社会新创造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比例。该指标是考核科研单位对社会所做的贡献的重要指标。

    这两项指标,前者是衡量科研单位本身的微观经济效益,后者是衡量科研单位为社会创造的宏观社会效益。

    上述两大类的六项指标为基本指标。但为了适应科研单位实行经济核算的需要,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内容,还应采用上述指标派生出来的诸多指标。如人均科研成果、仪器设备利用率、人均收益、人均创造的社会经济价值、单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比率、出勤率、劳动生产率等等。

    三、 应用经济核算基本指标体系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由研究院所长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实施。

    实行经济核算制,是科研单位全方位、全过程的工作。因此,必须由研究院所长负责组织实施,各部门各司其责。人事部门着力抓好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工程,提高科研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并实现课题组人员的优化组合;科研部门着力选定经济建设需要的科研课题,并狠抓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物资器材部门根据课题需要合理配备仪器设备和及时供应研究材料;能源部门保证研究用水、用电、用气的供应;财务部门及时、准确、完整地进行核算和资金供应等等;

    (二)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原始记录、物资条件以及供应的计价、计量、统计等;

    (三)加强计划、核算和业务分析,在实行经济核算制的全过程中,做到事先心中有数,事中掌握情况,事后综合分析,不断提高经济核算水平。

    科研单位实行经济核算制刚刚起步,建立经济核算基本指标体系,需要相应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更需要通过实践深入探索和研究。

    (本文系1990年在辽宁省科研会计学会理论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财会应用与研究(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toc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