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仙是“敦煌守护者”常书鸿的第二任妻子,她与常书鸿一样,是个迷恋于敦煌艺术的奇女子。
李承仙对敦煌艺术的迷恋要从国画大师张大千说起……

1943年春天,从敦煌回来的张大千在重庆开了画展。
李承仙是个学习西画的女学生,她从不肯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
张大千在重庆开画展的消息传到了李承仙的耳朵里,她立刻放下手中的一切,兴志勃勃地来到了画展中心。
“我惊讶坏了,呆住了,还有这样的画这样的塑像这样的地方!”
李承仙被张大千所临摹的敦煌壁画所吸引,她发誓不管多么艰苦,一定要去敦煌莫高窟工作。

“一定要去那个地方,不管怎样都要去!”
周围的朋友知道了李承仙的选择后,纷纷劝她不要去遥远的敦煌莫高窟,大家都说那里风沙肆虐,根本不是人呆的地方。
可是众人的劝说丝毫没有影响李承仙的决定,她是一个倔犟而执着的人,一旦决定的事情就必须去完成。
李承仙在学习之余,等待着去敦煌的机会。

1942年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常书鸿来重庆招兵买马。
李承仙知道这个消息后,兴奋难眠,她终于盼到了这一天。
5月的某一天,常书鸿的办公室里进来了一个女孩子。
这个女孩子身着黑条纹旗袍,两条麻花辫,手中拿着几张油画作品。
这个女孩子就是22岁的李承仙,她希望常书鸿可以带自己去敦煌。

“敦煌远离人烟,生活艰苦,古代只有军队和被流放的犯人才去,要考虑清楚。”
常书鸿好意劝李承仙考虑清楚,他怕这只是年轻女孩一时的冲动。
李承仙笑了起来,她告诉常书鸿,自己心意已决,任何艰难困苦都阻挡不了。
常书鸿被李承仙无畏的勇气所打动,他同意带李承仙去敦煌莫高窟。

不久之后,李承仙接到了录用通知,踏上了去敦煌的征途。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抗战期间,国库空虚,民不聊生。
敦煌莫高窟远在戈壁滩上,生活的困苦让人难以想象。
当初随常书鸿一起的人员都受不了苦,纷纷远离了敦煌莫高窟,这其中就包括常书鸿的妻子陈芝秀。
荒凉的戈壁滩上,衣食不济,鸟兽尽绝。

这样的环境连男人都无法忍受,何况像李承仙这样的女孩子。
李承仙面对这么困苦的生活环境,没有丝毫的退缩,她爱敦煌艺术胜过一切,她以苦为乐,朝气蓬勃。
在去敦煌的路上,李承仙与常书鸿擦出了爱的火花,他们相知相伴,结为夫妻。

“常书鸿才华横溢,命运多舛,因痴迷敦煌,被妻子离弃。我对他同情、尊敬,愿与他共命运。我们都是敦煌痴人,这是缘分。我从此成了他的爱人、学生、同事、护士、保姆。”
一望无际的大沙漠,诡异多变的天气,无时无刻考验着他们。

在这里,白天天气酷热难熬,晚上冷风刺骨,无法入眠。
李承仙曾经被闯进门的驴子吓得惊慌失措;被穷苦不穿衣服卖烧土豆的孩子团团围困。
可是当李承仙站在垒垒如蜂房的洞窟,绚烂如珠玉的壁画彩塑前时,还是“不由屏住呼吸,感到惊心动魄”。
“敦煌艺术真是太美了,我要永远的守护你们。”
李承仙在敦煌的工作是临摹壁画、为洞窟编号,做文献研究。

每天上午李承仙在一个洞窟临摹,随着太阳光的转移,下午换另一个洞窟。
在这里完全要过集体生活,一起吃大锅饭菜。
以前的李承仙也是一个精致的南方女孩,为了适应周围的环境,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李承仙“爱上”面食;习惯了咸水煮面片拌醋拌辣子;开始珍惜“馒豆腐”和“有异味的肉”。
只要可以永远守护敦煌艺术,永远和心爱的男人在一起,一切的苦难都算不了什么。

李承仙是个女人,但决不是弱女子,她处处带头,时时逞强。
因为怀孕期间长时间在洞中工作,见不到阳光,李承仙第一个女儿生下来就患软骨病不幸夭折了。
失去孩子的李承仙狠狠地甩掉了眼泪,仍然愉快地临摹着敦煌壁画。
常书鸿惊叹妻子的坚强,他们夫妻同心,其力断金。

“在洞里工作时,我们总是唱歌,你这个洞子里唱,那个洞子里的人听见了,接着和下去……”
常书鸿的前妻留下了一双儿女,李承仙自己又生了三个孩子,繁忙的家务劳动并没有阻止李承仙的追求。
李承仙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在常规工作之外,还完成了宽13.5米高5米的巨幅壁画《五台山》的临摹。

“没有一天不发现新东西;没有一个发现是不让人惊叹的。要学习的事情太多了,多得你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沉浸在敦煌艺术中的李承仙,每天都笑脸吟吟,不知疲倦。
这里不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滩,而是美到极致的人间仙境。
李承仙与常书鸿愿意一生一世守护敦煌,直到自己生命的尽头。

1949年,李承仙与常书鸿怀着满腔热情迎接新中国的解放。
国家终于安定下来了,我们什么都不用愁了,只要好好地守护敦煌。
李承仙与常书鸿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可是老天爷似乎还要考验他们,一个更加大的灾难降临了。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宁静的敦煌也不安稳了。
夫妻俩受到了惊吓,他们被免职,跪油渣路,鞭打、抄家……

李承仙面对不公,她没有流泪,她相信苦难会过去,希望终会降临人间。
在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里,敦煌壁画给了他们极大的安慰。
只要敦煌艺术在,我们就没有烦恼。
李承仙与常书鸿在逆境中互相勉励,抱团取暖。
1971年,在周总理的关怀下,事情总算有了转机。
1972年,李承仙与丈夫重新开始了洞窟勘察工作。

可是到了1979年,正在国外考察访问的夫妇二人又倒霉了。
莫须有的罪名逼迫李承仙和常书鸿离开敦煌,回到了北京。
离开了敦煌,就像孩子离开了父母,李承仙夫妇的心空了。
1994年6月,常书鸿在北京去世,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回到敦煌。
1996年,李承仙为了继承丈夫遗愿,在距莫高窟59公里处,开始开凿现代石窟,继续中断了600年的石窟艺术创作。

从此以后,李承仙每年有一半以上时间在敦煌调研画画。
2002年10月底,李承仙最后一次从敦煌回到了北京。
长期超负荷的工作让李承仙心力交瘁,但她仍然计划12月7日返回敦煌工作。
此时的李承仙不知道癌细胞已经侵食了她的身体。
不久之后,李承仙被查出患上了癌症晚期,她再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了。

2003年8月28日凌晨4点,李承仙在北京去世,享年79岁。
直到生命最后的一刻,李承仙牵挂的依然是敦煌,这是她一生的快乐与梦想。
如果还有来生,李承仙仍然会选择和常书鸿一起守护敦煌。
在遥远的敦煌上空,有一对痴心的人儿,静静地守护着国之瑰宝……

作者简介一一婉儿(婉㚥):一个喜欢读书,痴迷历史的女子,爱写文章的小女子。什么是好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写文章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事。这就是我,一个尘世中的俗人,何愁深谷空,幽兰自飘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