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 读书· 推文汇总墨海简书伯乐推文汇总
读丰子恺《缘缘堂随笔》有感,愿像个孩子一样生活

读丰子恺《缘缘堂随笔》有感,愿像个孩子一样生活

作者: 扶光晓梦 | 来源:发表于2024-07-01 23:18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以前只知道丰子恺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偶然间看到他的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抱着好奇的心里,趁着闲暇时光慢悠悠地读完了,没想到先生在散文创作上也具有这么高的造诣。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像孩子一样生活》《幸有我来山未孤》《日月楼中日月长》《好花时节不闲身》以及《不负人间不负己》。匆匆一瞥,几句标题便已完全俘获了我的心灵,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更觉受益匪浅。书中一共收录了丰子恺先生的48篇经典散文,还融入了他的多幅漫画作品,图文并茂地展现了这位散文大家在不同时期经历的人和遇到的事,还有他对于人生的感悟。

    先生创作的散文,皆取材于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洋溢着温润的人间味。其中,有对至亲师友的怀念,有对真善美的赞叹,有对丑恶的针砭,还有对虚伪的批判等。正如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所说:“他所取的题材,原并不是什么有实用或深奥的东西,任何琐屑轻微的事物,一到他笔端,就有一种风韵,殊不可思议。”这种“风韵”,便是人间真善美,这就是丰子恺笔触的力量。

    丰子恺先生的散文作品和他的绘画作品风格类似,往往寥寥数笔,便生动而富于情趣;语言文字质朴隽永,清新自然,实乃“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让人读来如春风拂面,能真切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而且,那些生活中平凡的小事和容易被人忽视的言语,在他的笔下也都暗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让人恍然顿悟。

    丰子恺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巴金先生形容丰子恺是“与世无争、无所不爱、—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他常用一颗赤子之心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仿佛总能从平淡的生活中看到它有趣的一面。

    《给我的孩子们》中,丰子恺通过这种类似书信的方式,记录了每个子女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细腻地展现了孩子们天真无邪和纯洁无暇的本性,还表达了丰子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憧憬。“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激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拥有童真的孩子知道抱怨,而被成人世故侵蚀后会变得圆滑,对丰子恺来说,这是一种悲哀。但人们一般把这冠上了“懂事了”的美誉。成长的代价,便是丧失了童真。

    丰子恺对生活中小事的观察也细致入微,总能感受到意想不到的快乐。在《儿女》中,丰子恺详细描述了自己独居四个月之后与儿女们的一次相聚,当时他与四个孩子——九岁的阿宝、七岁的软软、五岁的瞻瞻、三岁的阿韦——到小院槐荫下坐着吃西瓜。他形象生动的描绘了孩子们吃西瓜时的种种动作,阿韦“笑嘻嘻摇摆着身子,口中一面嚼西瓜,一面发出一种像花猫偷食时候的‘ngam ngam’声音”,瞻瞻借此音乐的表现发表了自己诗,而这诗的表现又激发了阿宝和软软的散文的、数学的兴味,不仅让人感受到了孩子们的天真活泼与蓬勃生命力,也让人感受到了丰子恺的童心童趣。和孩子们相处时,他能以孩子们的眼光去看待这一切,并发现个中趣味,觉得孩子们的表现是“音乐”、“诗”,还有“散文和数学的结合”。

    另外,丰子恺还讨论了儿女与父母的关系,读后给我的触动非常之深。文中,他是这样写道:“世人以膝下有儿女为幸福,希望以儿女永续其自我,我实在不解他们的心理。”

    “朋友之情,实在是一切人情的基础......世间的人,忘却了他们的大父母,而只知有小父母,以为父母能生儿女,儿女为父母所生,故儿女可以永续父母的自我,而使之永存。于是无子者叹天道之无知,子不肖者自伤其天命......我真不解他们的心理。”

    丰子恺作为父亲,认为儿女与父母的关系并非生命的延续,也非精神的传递,而将他们看作平等的朋友关系,大家并育于大地上,共为大自然的儿女。想起有些父母把子女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不顾孩子的个人意愿,将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孩子。而丰子恺先生则将子女看作是独立的个体,认为“他们比自己聪明、健全得多”,自己只是意外成为他们的父亲。

    “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所以,读丰子恺创作的有关儿童题材的散文,能真切感受到他笔下那种充满着童真童趣和天真无邪的儿童生活。同时,也让人不禁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生活。我想起小时候跟着爸爸一起去看露天电影、钓鱼和捉龙虾,大夏天和邻居小伙伴一起去玩水嬉戏,还有养蚕和采蘑菇,把半透明的画纸盖在图画上描摹......童年的记忆真是纯真而又美好啊!

    丰子恺的散文题材十分开阔和广泛。除了聚焦儿童的世界,也有对平凡普罗大众的关切。在写人状物、写景之中,抒发对人生的思考。丰子恺也是一个有着仁者之心的知识分子,所谓“仁者爱人”,必能“泛爱众而亲仁”。《癞六伯》《歪鲈婆阿三》《阿庆》《菊林》等散文中,他以悲悯之心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对他们的经历——快乐和苦难,能感同身受。

    丰子恺既是画家、散文家,还是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朱光潜也曾说:“丰子恺从顶至踵,浑身都是个艺术家。”说到丰子恺,就不得不说起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恩师——李叔同和夏丏尊。

    在《我与弘一法师》和《悼夏丏尊先生》两篇文中,丰子恺念念不忘师恩,把两位截然不同的老师对他的影响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在丰子恺看来,这两位导师,都是如同父母一般的存在。弘一法师,即李叔同先生,教授图画和音乐,是“爸爸的教育”,话很少,说话时总是和颜悦色,但学生非常怕他,很是敬爱他。他“用人格和学问,统治了我们的感情,折服了我们的心”。就学问来讲,他博学多能,懂得的知识远远超出了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是在拿许多别的学问为背景而教他的图画音乐。而夏先生教国文,是“妈妈的教育”,毫无矜持,有话直说,学生乐于同他亲近。除了不弄音乐之外,他也是一个博学多能的人,“其他诗文、绘画(鉴赏)、金石、书法、理学、佛典,以至外国文、科学等,他都懂得”。

    虽然两位先生一样痛感众生的疾苦,但区别在于一个能行大丈夫事,一个只能忧伤终老。这可能也是李先生能从艺术升华到宗教而成正果,而大多数人都只能彷徨在艺术宗教的十字街头的原因吧!

    读此书之前,我对两位先生只是略有耳闻,生平其余之事不甚了解。从丰子恺的叙述中,我感觉李先生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产生崇拜感的人,个人艺术修养之高使人顶礼膜拜;而夏先生就真的是一个非常多忧善愁的人,仿佛拥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能感知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忧国忧民,忧世间万物,而忧能伤人。有时,豁达一点,看淡一点,人生应该会轻松许多。

    在《告缘缘堂在天之灵》中,丰子恺先生用拟人化的方式,仿佛与老朋友聊天一样,讲述了故乡石门湾缘缘堂的来历,还描绘了缘缘堂的陈设以及一年四季的美景。可惜,这一切的美好都被暴敌侵略的炮火所摧毁。通过文字和笔墨,将一幅山河破碎的画卷呈现在读者眼前,有力地控诉侵略军的侵略暴行,唤起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中,丰子恺先生在字里行间倾注了对缘缘堂的无比喜爱和难以割舍的情感牵挂,以及对抗战胜利的热切渴望和对世界和平的殷切期盼。

    在丰子恺心中,缘缘堂不单单是一处安息之所,更是一处精神的归宿地。这应该就是书名的由来吧!

    丰子恺先生的文字温润、清新、直抵心灵,值得细细品味。于我而言,我在丰子恺先生的《缘缘堂随笔》中,看到了更多的真善美。人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认清了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但愿自己能像个孩子一样去生活,永远怀着一颗善良纯真之心,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丰子恺《缘缘堂随笔》有感,愿像个孩子一样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uzl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