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印象深刻的一堂公开课

作者: YangSiR说 | 来源:发表于2024-06-07 00:35 被阅读0次

    【文 / YangSiR说事-2024.06.08. 周六,杭州,多云】  文章原创非首发,文责自负。


    写在前面】这是放在我电脑上众多“烂尾文”中的一篇,已经有好几年了了。今略作修改,权当是今天的日更文了。


    有幸参加省级“课堂教学能手比赛”的观摩活动,并听取其中一位名唤“崔老师”讲授的《荷花淀》一文,别有一番感触。据介绍,崔老师是“浙派名师”,省特级老师。客观地说,这样的课,还是很“难得”的。

    [课堂过程简述]

    崔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了文章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后,便让学生边听音乐边默读课文并质疑。

    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文章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那些妇女,都没有具体的名字?”

    或许是崔老师觉得这个问题提得新颖,是一个教学亮点,于是便脱离了原来预设的教案,让学生一起讨论并试着为她们起名字。

    片刻,有学生说“水生嫂”应该叫荷花,美丽而高洁;有学生说“羞涩的那一位”应该叫小芳,美丽又善良(众大笑,估计该生受了当年的当红歌曲《小芳》的影响);有学生说“泼辣的那位”应该叫小翠(学生对《边城》的印象很深啊);还有一名学生说“那个找借口的”应该叫翠花——上酸菜(众又大笑,这显然受赵本山小品的影响)等等。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于是崔老师便让学生分角色带上名字朗读课文,学生读后尽管大笑,但仔细体会后总觉得不是味道。

    接下来是崔老师便进一步启发学生:这些妇女最后成长为什么人了?学生们恍然大悟,有学生站起来说:“就连没有名字、最没有地位、最受压迫、觉悟最低的妇女都行动起来了,抗战的最后胜利还会远吗?”小小的名字竟会有这样深刻的含义,学生们非常兴奋,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抗日战争乃至近年来的中R关系。

    这样一来,一篇小说成了一篇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文章。

    在学生意犹未尽的讨论中,伴随着阵阵掌声,下课的铃声响起……

    【我的思考】

    这个例子说明,教师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善于把握和调控课堂气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意识与能力,以往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生活场景与人生体验,才能被拿来当作语文教学的材料,从而为语文教学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愚以为,语文学习既是学生的一种个性化的活动,同时也是学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作为教师不仅要珍惜学生的感悟、体验,更要保护他们的智慧火花。这样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认真备课,把握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固然很重要,但我以为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活”、让学生“活”好,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如果教师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会成为束缚教学的桎梏。活生生的学生也会变成课本的奴隶。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活跃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至于课堂教学中“要不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一类的情感教育,宜“润物细无声”为佳。随意拔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地位,或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的作法,我觉得这是非常不明智、也是非常不可取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思】印象深刻的一堂公开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vchpdtx.html